发生在60多年前的The Korean War ,直到今天,仍然弥漫着历史的迷雾。美韩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韩战”;而我们称之为“抗美援朝”——由于立场不同,参战各方对于这场战争仍有不同的历史回忆和诠释。为此,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见证人有责任和义务,留下真实的纪录,供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和后人研究。原解放军报高级记者毛文戎的新著《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60多年后,以一个当年志愿军战士的独特视角,对朝鲜战争进行新的解读。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个军队老新闻工作者对当年这场战争的“再报道”。
(一)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以作者在朝鲜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记录了作者从参军出川、赴朝参战、打过三八线、180师受挫、阵地防御战、3000人大潜伏、直到朝鲜停战的全过程。书中讲述的或是作者自己的故事,或是作者目击、采访收集的内容,有着“知人论世”的史料价值。
毛文戎,1933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房县,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虽然当时只有18岁,但是在三年战争中,毛文戎曾在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的几个重要部门工作:在军部工作,使得作者能够接近军首长,了解志愿军高层如何运筹帷幄;第五次战役时,作者在60军司令部作战科翻译报话密语;战后休整,作者在秘书科值班,参与筹备和参加政工会议。后来作者又在宣传科任职,在夏季反击战中到主攻团、尖刀连工作,近距离见证三千奇兵大潜伏的奇迹。作者还多次访问180师突围归来和从战俘营归来的英雄,记下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因此,全书虽然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线索,但内容涵盖了从60军军部到前沿一线战斗部队的多个层次,读者不仅可以读到作者在抗美援朝中的经历和思想脉络,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当时志愿军战斗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是当年战争的真实纪录,文中的细节、描写的战斗场景和报道的人物比虚构的文学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现场感和震撼性。如书中写到了一位叫张道华的四川姑娘,她是60军野战医院的一名医护人员。1951年5月25日,张道华奉命抢运刚从火线上撤下来的7名重伤员。她刚刚送走了伤员,敌先遣部队忽然临近,枪炮声大作,弹片炸伤她的双眼,她立即痛昏过去。张道华醒来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只听到有美国兵讲话。她立即把鲜血涂在脸上装死。美国兵走近了,用枪托捣她的头,踢她的腰和背,她咬紧牙关,一动不动。美国兵走远后,天下起小雨。她听到不远处有人讲中国话,还是四川口音。她断定是自己人,于是大声呼救。果然,正是180师第二梯队突围路过这里。带队的科长张杰立即派人把她背扶着迅速离开封锁区。突出重围之后,她被送往后方医治。由于子弹伤害了视神经,导致双目永久失明。
书中还有许多志愿军青年战士的故事。同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作者在写作时融入了自己的体验与热情,真实地纪录了志愿军战士们对理想、青春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的另一个特点是真实性。作者以新闻报道式的准确描述,忠实地还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60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系列典型事件,如参加第五次战役、180师被围、180师被俘官兵在战俘营的斗争,以及后来的千人大潜伏等等,澄清了历史迷雾,批驳了社会上一些人对180师的错误认识。
凡是关注朝鲜战争的人几乎都知道志愿军有个180师在第五次战役后受挫,而且众说纷纭:一是说这个部队不能打仗,干部右倾;二是说这个部队全军覆没,军旗都被别人抢走,放在联合国;三是说这个部队16000多人被俘,师长被彭德怀枪毙了;四是认为如果180师不分散突围,集中猛往外打,说不定可以打出个英雄师等等。
作者在书中写到,他曾在60军军部亲眼目睹180师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参谋长王振邦突围归来到军部向军首长报到。他还搜集了许多180师突围归来干部战士讲述艰苦转战归来的经历。作者认为,180师入朝之后,先是参加穿插、分割、歼灭敌人。第五次战役结束,180师孤师殿后,掩护大部队和兵团8000伤员转移,陷入重围后,在缺弹无粮的情况下浴血杀出绝境。作者认为,180师面对着机械化的敌人,自己缺少弹药,缺少重火器,得不到兄弟部队接应,尤其是部队战士体力消耗殆尽的情况下,如果集中突围,岂不是自取灭亡!事实证明,分散突围,由于目标小得多,活动余地大,4000多人先后选择的不同的道路战胜敌人封锁,战胜饥饿和疲劳突围出来了。
作者也客观地写到了180师部分官兵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五次战役第二阶段,180师538团邸安邦和他的炮手们在一次战斗中用9发炮弹消灭了敌人10辆坦克,当时志愿军司令部还专门来电询问180师打坦克的经验。可是由于后来180师受挫,指挥员杜岗被俘,邸安邦等干部战士的战功就没有人再提了。
作者从细节入手,纪录了180师在分散突围后,一些官兵被隔离在敌后坚持游击战的情况。如有的官兵断粮,饥饿导致迈不动步,两三个小时在山路上只能前进两三里地。他们吃野菜充饥中毒,腹部疼痛难忍,头昏眼花;有人吞下没有加工过的稻谷,战士纪中全等二人大肠梗阻硬是被活活堵塞而死。 这些历史的记忆将为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和后人研究180师当年的突围战斗提供基本史料。
(三)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汇聚了作者在半个多世纪后对抗美援朝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作者在书中写到,抗美援朝的三年经历和见闻,像永无休止的电视剧,不停地在他脑海中浮现。总觉得不用纸笔记录下来,于心不安。作者反思:为什么会对这场战争记忆深刻,经久不忘呢?是因为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劣势的武器装备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投入三分之一的陆军、五分之一的空军和大部分海军兵力,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其地面部队全部机械化。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以南,最终迫使美国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志愿军取得胜利的秘密何在?就是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出的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贯穿在《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之中。杨根思是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他在坚守阵地的战斗中抱起10公斤重的炸药包,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在阻击美军的战斗中,60军180师538团6连排长李子明、539团5连指导员杨小来、540团9连指导员冯玉章、540团8连连长吕正声等等,最后都像杨根思一样用炸药包或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用生命实践了“人在阵地在”誓言。作者还写到了黄继光式的英雄赵永旺。180师540团侦察排长赵永旺在攻打鱼隐里东南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像黄继光一样,用身体堵住了敌机枪射口。作者认为,180师孤师殿后,身陷重围,内无粮弹,外无救兵,于绝境中杀出4000多人,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是思想的胜利,精神的胜利,是战斗意志的胜利。这些都是抗美援朝精神的体现。
依靠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国人民志愿军打败了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美国及其仆从国军队,使得整个世界都不得不对中国刮目相看。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朝鲜战争时期曾任美军文员。他后来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2005年5月,基辛格访华时来到杨根思连,听完杨根思事迹介绍后,基辛格沉思良久,挥笔留言:希望中美两军永远不要兵戎相见。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所揭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赢之密”——抗美援朝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依然要有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抗美援朝精神,对于侵犯中国国家利益的行为和主体,敢于坚决回击,这样,才能维护国家利益与核心安全,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