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曾是志愿军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6-11-25 15:38:46

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66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父亲毛文戎新著《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一书,日前正式出版发行。该书首页父亲特别写到:“谨以此书献给哺育我的英雄部队和长眠在朝鲜战场的英烈们!”实际上,2010年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的时候,父亲就开始了一些回忆文章的撰写整理工作。为了父亲早日将一些纪念抗美援朝的文章集结成册,全家给予支持,母亲、兄妹及儿子们都分担了打字、校对文稿工作。2015年,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常务副总编刘凯的指导下,父亲又按出版要求反复进行了修改。经过一年多的编辑整理和出版中心精心设计,该书终于在纪念抗美援朝66周年之际呈现给读者,让父亲和家人感到由衷的欣慰。在整理编辑该书过程中,我既是父亲的著书助理,也是该书的特约编辑,无不被书中每篇文章描述的父辈们当年为保家卫国,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做出的英勇牺牲和革命精神之每一个细节所深深吸引和感动。在此,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与书有关的故事。

 

父亲携笔从戎,在朝鲜战场上度过青春年华

父亲出生在湖北房县大山沟里,自幼好学。虽然当时读书上学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徒步上百里山路,但父亲没有辜负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的父母,14岁那年他翻山越岭300里,赶考省立高中,以全区六县考生中的第三名登上金榜。17岁,他高中毕业正是赶考大学的年龄,本想到成都考川大,然而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却让他改变初衷,在解放军的感召下,他依然决定携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了解放军这所大学。1951年他所在部队60军接到赴朝参战命令,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战友们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书写在朝鲜战场三年里,他与战友们血与火的战斗青春。

 

母亲系着红领巾参军,成为年纪最小的志愿军女兵

父亲在《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第一篇中,提到一位“系红领巾的小女兵”,后来和他在军营一起学习速记工作,并在朝鲜战场再次相遇的女兵,既是在该书的扉页插图中,图片上两个女兵在军驻地坐在美军投掷未炸的炸弹上,左边的女兵陈素琼,她后来成为了我的母亲。听母亲说,当年她正在读成都女子中学,只有14岁,穿着童子军的服装,系着红领巾,瞒着家人就去报名参军。部队管招兵的领导开始不同意,认为她年龄太小,可是母亲说,年龄小怎么啦?硬是跟部队领导软磨硬泡,终于如愿。母亲虽然身材瘦小,但她非常要强,在训练营里不甘示弱,夜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她壮起胆来独自站岗放哨。在朝鲜前线与男兵一样勇敢,跟随军部首长穿梭战场,在美军飞机俯冲掩蔽体投掷炸弹中逃过一劫;也曾为护理志愿军伤员,忍受着用钢勺清理伤员长满蛆的伤口之悲痛;并经历军部与特务周旋,抓获身边暗藏的敌特分子惊心动魄的一幕…

 

从军营相识到相恋,父母牵手经历风雨60年

1953年7月底停战后,志愿军陆续回到国内。不久,母亲转业到地方安徽,父亲仍在驻扎江苏南京的60军部队。两人虽相隔两地,书信交往5年多,在互相了解品行、性格、情谊后, 1955年底,各自向所在单位党组织提交申请结婚的报告,并经组织批准, 1956年春节在60军军营食堂用两斤糖果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在经历了人生最难忘的抗美援朝战火青春岁月后,他们牵手相伴一直走到现在。今年,父母亲已过了钻石婚,60年他们相濡以沫,儿孙满堂,尽情享受着和平年代的幸福晚年。

许多认识我的朋友,这会儿可能明白我的姓为什么不跟父亲一个姓了。是的,因为我是个女孩,所以当年就随母亲的姓了。不过,小时候住在军队大院,大家还是习惯叫我父亲的姓。

 

父母抗美援朝的图片和纪念物珍藏了66年

为帮助父亲完成该书的编撰,在筛选、翻拍老照片的过程中,做儿女的无时不被当年父母亲十几岁稚嫩的脸庞着一身志愿军戎装的英姿所敬仰、甚至崇拜;为他们珍藏了66年的抗美援朝立功证书、军功章、“奖给人民功臣”和平鸽方巾等珍贵的纪念物所感动和自豪。看到已经发黄发旧的父亲当年的“功臣证”,清晰可见记录着三等功2次。说起立功,父亲总是说这不算什么,比起那么多在朝鲜战场上面对面与敌人拼杀和流血牺牲的战友们,不值得一提。家里还珍藏着当年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用过的一个军毯,中间有几处被敌机轰炸时炸破的小洞,父亲说当年敌机发现了隐蔽部,并俯冲发射炮弹,幸亏在战友招呼下紧急躲入猫耳洞,捡回一条性命,但掩蔽体确遭到破坏,自己的手臂也受了轻伤。母亲说,当年他们能从朝鲜战场活着回来,真的是不容易。如果当年他们真像其他牺牲战友们一样在抗美援朝中长眠在异国他乡,也就没有我们的家庭了。

 

用文章和诗歌讲述不可忘却的真实故事

父亲是个文化人,一辈子都在写文章,从朝鲜战场开始一直写到现在。用自己的亲历讲述真实的故事,记录不可忘却的纪念,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最让我发出惊叹和感慨的是父亲在书中讲述的那段创造中外战争史上3500人大潜伏的奇迹。当年父亲有幸在这次战役中,率领文艺鼓动组,来到主攻团,参加了大潜伏的思想动员和战场鼓动,为这次奇迹的创造尽微薄之力,并接受了血与火的锻炼和考验。父亲一说起这段经历很是激动和感慨。当年的战场上都是非常年轻的志愿军战士,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利益,用智慧与谋略,用严明与铁纪,用流血和牺牲,成功书写了千人大潜伏的光荣战例。

书中还写了父亲曾与战友们脚踩敌人死尸,夜奔前沿,在大无名高地附近看到许多志愿军无名烈士被就地掩埋,心情十分悲痛,眼含热泪,跑到坑道外的一处石头上,在膝盖上写下了战地小诗《悼无名烈士》:“前宵鏖战急,烈士面容非。名姓难寻觅,衣襟如雪飞。掩者涌悲泪,英魂笑语慰:一切为胜利,何必问名谁?!”

父亲感慨,胜利的确来之不易!没有这些无名烈士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胜利的今天。

父亲退休后患有眼疾,治疗过程中,左眼已经失明,右眼也只有针眼大小光感,视野极其狭窄,行动很不便,写东西要靠放大镜和尺子,一字一行比照着慢慢艰难地完成。现在,他已不多写长篇文章了,就用短小精悍的诗歌来抒发情怀。因此,在本书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父亲除了用八大部分88个章节讲述了自己在朝鲜战争中的所见、所闻,还用了62首诗歌,分别表达了对亲历事件的由衷感悟。

比如,父亲以“3500人敌前大潜伏”为题,写了《七律》:“雄才弄险出奇兵,狡敌眼帘潜大军。军纪严明坚似铁,炮轰不动血淹襟。神兵天降赛雷迅,阵地金汤化浊云。好战狂人忙叫罢,板门店内报佳音。”

书的最后,父亲以一首“纪念抗美援朝65周年”诗词,作为本书的结束语:“魔爪狂伸卧榻边,唇亡齿冷寝难安。义旗高举大无畏,利剑诛凶纸虎穿。打出国威烽火远,迎来建设马加鞭。升平多少血躯换,今饮甘泉勿忘源。”

这就是一位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洗礼的志愿军老兵永远难忘的情怀!


《火线感悟:朝鲜战争赢之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