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里的女人养颜养生经

作者介绍

王鑫,出生于中医世家,擅长中医美容、养生,拥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倡采用简单、天然的养颜养生方案,以简单、实用、有效的美容养生疗法帮助众多女性朋友留住美丽容颜。曾经出版《养生祖师孙思邈的女性养生养颜经》等图书。

内容介绍

content is introduced

本书针对现代女性容易遇到的养生养颜问题,以中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为依据,阐明了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并给出了简单、实用的养颜方法;既有好学易做的食物调理养颜方法,又有功效显著的养颜穴位按摩。针对现代女性压力大、情绪易抑郁等问题,还给出了调节身心与情绪的建议,是现代女性保健、养颜不可或缺的养生养颜经典。

图书目录

book catalog
    养生篇养必有方,《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秘笈
    第一章 饮食养生,舌尖上的美丽与健康
    第二章 安抚脏腑,于“百花丛”中脱颖而出
    第三章 顺时调养,打造四季“俏佳人”
    养颜篇美丽容颜,“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
    第四章 补气养血,让女人粉嫩如花
    第五章 疏通经络,启动女人美丽的自愈力
    第六章 养足“精气神”,女人自然明媚动人
    第七章 调节阴阳,平衡的女人才更加健康
    第八章 情志养颜,满腹心事化清荷
    修炼篇羽化成蝶,从头到脚完美蜕变
    第九章 呵护肌肤,做一朵水润玫瑰
    第十章 S形修炼大法,让你变身小“腰”精
    第十一章 粉拳秀腿迷人眼,举手投足芬芳溢
    第十二章 打造完美女人,360° 无死角
    
    
    
    
    

精彩试读

test reading

    前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养生医疗美容宝典,是一座关于生命的宝藏。这部百科全书讲究养生“内求”,就是遵循和培养人自身的力量,通过对人体内在精神、气血、脏腑、经络的调养,达到“阴平阳秘”,使人由内而外散透出光彩照人的健美姿容,实现益寿驻颜的养生目的。

    本书就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医疗美容依据,揭秘中医典籍中深藏的天然养颜金方,博采众家汉方医书之所长,通过“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养颜健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女性经常遇到的各种美容养颜问题分别论述,做了深入浅出的解析,指导爱美的女性,运用天然而温和,同时也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养颜方法,由内而外地绽放生命美丽的光华。

    书中所给出的各种美容方法,无论是各种食疗方剂、茶饮配制、古籍秘方,还是针灸、经络按摩,以及游泳、体操、甩手功等,都力求真切实效、有据可查,且方便实用、简单易行。本书在养生养颜,尤其是颐养内在的心性情操与品位修养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是一本崇尚女性自然生态的养颜养生著作。

    本书含养生篇、养颜篇、修炼篇、关爱篇和抗衰篇,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养生之道,包括基础养生、饮食养生、滋养脏腑、顺时调养、补气养血、疏通经络、调节阴阳、颐养情志、肌肤呵护,等等。本书的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描述灵动透彻、富有诗意,亲切自然而又清新流畅。唯美浪漫的风格令人爱不释手,是一本美到骨子、美在细节,非常值得当代女性珍藏的养生驻颜宝典。

     

    正文

    安身之本在于食:食物养出好气色

    《黄帝内经·五味》认为,胃是“五脏六腑之海”,因为“水谷皆入于胃”,所以“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人的生命是靠五味来滋养的,正如古代大医学家扁鹊所言,安身之本在于饮食。所以爱美的女人,一定要重视饮食营养,不然的话,就会造成营养不良,脸色也会越来越差。身体虚弱,人就没有精神,美就更谈不上了。良好的食物,不仅会给人们的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还会给人以味觉感官的美好享受。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饮食结构。当今世界

    膳食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富裕式,这种类型主要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每人每年要吃掉动物性食品270千克以上,几乎是这些人对粮食的消费量的4倍。

    二是温饱式,主要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如果不是吃斋念佛,基本上就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每人每年消费的谷类与薯类食物在200千克左右,而肉鱼蛋奶的消耗可能就很少了。

    三是营养式,是以东方传统粮食为主食,结合欧美国家大量摄入肉鱼蛋奶的长处,每人每年平均摄取的粮食为110千克左右,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则要稍微多一些。

    还有一种饮食结构,是居住在地中海一带的居民所特有的。他们对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很低,不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却很高。喜欢那些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较高,所以那里的人很少患心脑血管疾病。

    在这四种膳食结构中,营养式的类型配比较为合理。尽管富裕式的膳食质量比较好,但是人体营养过剩,就会造成肥胖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国家由于缺乏牛奶、黄油、干酪,冠心病的发病率曾经一度大大减少。美国“膳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体膳食不平衡,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过高,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绝经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营养过剩会造成很多富裕病,比如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骨骼病等11类疾病,尤其容易使人快速发胖,是爱美女性的大忌。可是如果为了身材苗条而不好好吃饭,就可能会造成营养缺乏。比如温饱式的食物结构,由于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动物性食物非常少,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都偏低,很容易营养缺乏而患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必需的食物主要有五大类:粮食,动物蛋白质,豆、乳制品,蔬菜、水果和油脂。粮食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摄入300~500克为宜,约占膳食总量的32%,再配以各种副食供给其余的热量。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率要高于植物蛋白,所以,成人每天还要摄入70~100克富含动物蛋白质的鱼、肉、蛋、禽。营养专家建议的配比是:禽、肉50~100克,鱼虾50克,蛋类25~50克。此类食物应占食物总量的13%。

    由于豆、乳及其制品中,所含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以及氨基酸的组成很接近人体需要,所以每人每天应补充豆类50克、奶类100克,占食物总量的9.5%。而新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可以提供大量的磷、铁等无机盐,所以每天应摄入100~200克,占食物总量的40%。绿叶蔬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抗坏血酸,还有钙、磷等无机盐;根茎蔬菜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和胡萝卜素;在鲜豆蔬菜中,碳水化合物、铁和硫胺素的含量很高。这些蔬菜每天应摄入400~500克,其中绿叶疏菜应在1/2以上。

    还有就是油脂类,它们不仅能供给人体热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能满足人体对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由于动物油的饱和脂肪酸多,脂肪熔点比较高,所以不易消化吸收,应该少吃一些。营养学家建议,50千克的体重每天应摄入油脂50克,约占总膳食比重为1.5%。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如果长期缺乏这五类食物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影响身体健康和容颜气色。而且,我们每天的食物也不应吃得太精,在节日中暴饮暴食的行为,尤其不可取。只有保持均衡的膳食营养,粗细搭配、有荤有素,才能使我们的健康更有保障。

    饮食讲法则: 爱美的女人更会吃

    现代食品实在令人眼花缭乱。随着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种类繁多的食品不断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可是人们却渐渐发现,口袋中的钱被掏出去还算事小,吃出了健康问题,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尤其是爱美的女性,更不能被这些方便食品所迷惑。尽管它们看上去那么有诱惑力,也绝不能因其色香味俱全而沉溺其中。

    历史悠久的中医学,非常重视饮食的养生和保健。正如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他认为饮食必须合理,如果吃了不合理的饮食,就会使人体的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

    《黄帝内经·五味》中说到饮食的“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意思是说,肝不好的人,不要吃辛辣食物;心脏有病,一定要少吃咸食;脾不好千万不要吃过酸的食物;肾有毛病,就要减少甘甜的食品;而肺病患者,不可以吃苦味的食物,要不然,就会使原有的病情加重。

    中国历代的中医养生学家,基于对上古饮食养生方法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四大饮食养生法则。古人的经验,可以为现代人的健康饮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大自然的四时气候变化,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随着四时的变化而调整饮食,是古代中医传统养生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阳气生发的春季,是万物萌生的季节,在这种节气里,就应多吃植物的嫩芽。因为这类萌生食物可以扶助人体的阳气生发。在暑热炎炎的夏季,人的阴津最容易受到损伤,所以这个季节就应多吃一些甘淡清润的甜品,以帮助人体清暑生津。到了秋季,气候变得寒凉干燥,就要少吃那些辛辣干燥的食品,食物应以润燥养肺的温润养阴之品为主。到了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潜藏,这个时节就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为了呵护身体中的阳气,可以利用这个季节,适当地进补那些温阳补肾的补品。因此,饮食养生法则的第一条,就是饮食要因时制宜。传统的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有不同的属性,有的人体寒,有的人体热。

    有些疾病是虚证,有些疾病是实证。而食物也有不同的特性与功效:温、凉、润、燥、补、泻,所以不同的人在选择食物时,也要注意自己的体质,应与所选的食物相适宜,即所谓“相宜者养形,不宜者伤身”。只有选择那些“相宜”的食物,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如果是属于虚寒体质的人,就应该多吃温热特性的食品,像那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即使再喜欢,也不可以再吃了。而身体表现为阴虚火旺的人,就应该多吃那些甘润生津的食品,而回避属性比较温燥辛辣的食品。在这方面,历代的养生学家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所以,饮食养生法则的第二条,就是饮食要因人制宜。

    晋代医学家和养生家葛洪认为,“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为什么不能饱食多饮呢?梁代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解释说:“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吃得太多,就会造成气血流通不畅,使身体受到伤害。清代《老老恒言》也提到,“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否则,多食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因为如果人吃得少,脾胃器官就容易磨碎运作,使它们及时化为人体所必需的精血。所以为了安脾养胃,保护消化系统的功能,古代医家都提倡节制饮食、少吃为宜。对此,明代医学名家龙遵叙在养生学专著《饮食坤言》中说得更具体:“多食之人有五苦:一是大便数,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重不堪修业,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滞苦际。”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人吃得太多就会使身体肥胖,从而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还会加快人的衰老过程等观点是相通的。所以饮食养生法则的第三条,就是饮食一定要节制。

    《黄帝内经》中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流畅,长有天命。”是说人的口味要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保持平和清淡,不能对其中的味道有过分的偏好。“味过酸,脾气乃绝;味过咸,脉凝而心气郁;味过甘则骨痛、发落、肾气衰;味过苦则皮干枯,胃气伤;味过辛则筋急爪枯,此五味之所伤也。”意即多吃酸味的食品伤脾,口味过咸会使心情烦郁,甘腻甜食伤肾,过食苦味伤胃,嗜食辛辣食物会伤筋。

    而唐代大医家孙思邈说“养生要诀,常须少食肉”,他认为肥肉美酒是烂肠之食,“过食肥甘则病生,过嗜酵酿则积饮”。所以饮食养生法则的第四条,就是饮食宜清淡,要多吃素少吃肉,饮酒更要谨慎,适可而止。

    以食养生,助你不老的天然佳品

    女人怎样才算精致优雅?穿戴精美的衣饰、使用精华的保养护肤佳品,以及参加豪华的名人派对?这只是一种外在的精美,女人还应注重一种内在的讲究,那就是通过以食养生,使人体健康通透,从而长久地保持良好的气色与完美肌肤。以食养生应注重以下两方面:

    首先,以食养生,就要多吃天然的完整食物,少吃被加工过的食品。所说的完整食物,就是未经过人工的后天调制,保持着食物先天完整的本来面貌,比如那些新鲜完整的蔬菜、水果,刚上架的肉品,以及新鲜的水产品等。由于完整食物未曾经过精细的加工,营养成分也就不会大量流失。而且也避免了在加工的过程中,使食品受到污染。所以经常吃这样的食物,就能使人体得到比较完整的营养。但是由于这类食物的保存期限比较短,更容易腐坏变质,所以需要仔细地辨别,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使健康与美丽受到损伤。完整食物的能量和效用,一般也是完整而平衡的。比如鸡蛋,蛋黄的性质是温热的,蛋白却属凉性,把它们一起吃,就是性平的。如果分割开来只吃其中的一部分,营养本身可能就会失衡。比如荔枝属于热性的,荔枝的皮却很凉,所以有的人在吃完荔枝后,常常拿几块皮泡茶喝。多吃橘子爱上火,如果再用橘皮泡杯茶,就可以清热化痰。

    其次,以食养生,还少不了要多吃粗粮。因为粗粮中富含的那些营养成分,正是大自然的精华所在。所谓的粗粮,实际上是相对于精米白面等细粮说的,主要包括玉米、小米、高粱、燕麦、荞麦、紫米和麦麸,以及各种干豆,像黄豆、绿豆、赤豆、青豆,等等。粗粮与细粮最大的区别,是粗粮中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这种纤维素不能被消化,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加强代谢功能,及时清理残渣废料,使人体排便顺畅。体内无毒,肌肤自然会变得更有光泽。如果养生食物中缺少植物纤维,就容易发生便秘,随之而来的就是代谢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肤色暗沉、暗疮、口臭等方面的健康问题。

    常吃粗粮,还可以抵抗肌肤氧化变老,预防癌症的发生。因为粗粮中含有“肮酶”抑制剂,它是癌细胞的杀手,能有效阻止皮肤癌扩散,抑制肝癌和结肠癌的生长。粗粮中富含的各种维生素,能增强细胞的活性。比如玉米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中能够转变为具有生理活性的维生素A,对肺癌、胃癌、食管癌都有抑制作用。大豆中含有绿原酸、异黄酮,还有微量元素钼,也能抑制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