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前400~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禅、王利,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人。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与墨子并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最神秘的思想家。鬼谷子常入山采药修道。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是河南淇县云梦山“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
捭阖第一 反应第二 内揵第三 抵巇第四 飞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本经阴符七篇
前言
1.时代背景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被记载于古代典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分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兼并、互相攻伐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活跃、学派众多,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催生出多种文化和思潮,大批文人、学者应运而生,他们著书立说,自成学派,宣传自己的主张,进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气象。诸子百家学说涉及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在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众多学派中,前四家被人们所熟悉,而纵横家则鲜为人知。论其历史影响,纵横家并不弱于前者,鬼谷子正是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诸子百家共189家,创作文章4324篇。这一时期的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各种思想学派的成就,可以和同时期的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然而,诸子百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不过几十家,后来有十家发展成重要的学术流派。西汉时刘歆把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就是人们常说的“十家九流”,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诸子百家中,鬼谷子及其创立的纵横学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其思想富含哲理,注重实用,而又奇妙诡异,在传统文化宝库中具有特殊价值,不仅在春秋战国时的政治、外交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作者介绍
鬼谷子,战国时思想家、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对于其生平,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说,鬼谷子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一位较为神秘的历史人物。由于他的出现,历史上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相机而动。一般认为,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因隐于鬼谷,自号“鬼谷先生”,人称“鬼谷子”。他既不争名于朝,又不争利于市,为后人留下了《鬼谷子》一书,却隐去了姓名和籍贯,成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鬼谷子曾游览名山大川,或隐居著书,或讲学授徒。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可见,鬼谷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并做过苏秦和张仪两人的老师。苏秦提倡合纵,劝说六国联合共同抗秦。而张仪则提倡连横,凭借高超的智谋和辩术成为秦相,一次次瓦解各诸侯国的合纵。据《东周列国志》记,孙膑、庞涓也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跟随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成为战国时的军事奇才。
《鬼谷子》一书是战国纵横家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它开创了中国游说修辞的先河,提出了不同于儒、道、法等其他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曾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运用。清代阮元《鬼谷子跋》:“是编为纵横家独存之子书。”《鬼谷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权术谋略的理论。鬼谷子灵活运用阴阳学说,解释并驾驭战国时代激烈的社会矛盾,制定出完整了解社会并干预社会的智慧谋略,构建了纵横游说术的
系统理论。本书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其价值不言自明。
纵观历史,人们对纵横家做出了很多的评价。孟子说他们“一人怒而诸侯惧,一人息而天下安”。刘勰《文心雕龙》认为:“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隋书》记载:“纵横者,所以明辩说、善辞令,以通上下之志也。”近代章太炎认为:“儒家不兼纵横,无以取富贵。”由此可见,纵横家的重要地位,绝不可等闲视之。
3.作品影响
《鬼谷子》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一部权谋理论著作,大概是由鬼谷子讲授,经苏秦、张仪等人补充、修改、整理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政治、军事、外交乃至为人处世,均有涉及。“鬼谷”一词具有神秘的色彩,这里的“鬼”,泛指一种奇绝的智慧,这使作品具有独特价值而又富于神奇色彩。
历代学者对《鬼谷子》评价不一,有的加以褒扬,有的加以贬抑。与儒家所推崇的仁义之道不同,纵横家崇尚权谋策略,侧重言辩技巧。本书又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它讲求名利和公德,主张变通和顺势而为,反对屈从他人意志,在崇尚儒道的时代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却被不少军事家和政治家所研究并推崇。鬼谷子的理论培养了众多的军事将领和游说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场面,操纵战国政治、军事、外交形势数百年。鬼谷子的纵横理论影响深远,不仅在古代政治哲学领域独树一帜,还被军事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和运用。
《鬼谷子》一书着重于实践,具有完整的领导统御、智谋策略体系,堪称“中国第一奇书”,它以谋略为主,兼通军事,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探索人性及心理活动规律,论述劝谏、建议、协商、谈判和一般交际技巧的书。它讲授了不少政治斗争权术,其中重要的是取宠术、制君术、交友术和制人术。“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这可以说是《鬼谷子》的精髓所在。
美国人早在1955年就引进了《鬼谷子》,使纵横学说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开来,被称作“国际谋略原典”。鬼谷学说之所以受到关注,绝非偶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谋求发展与合作,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较量,彼此分合,寻求制胜之道。
综合古今之论,《鬼谷子》是一部探讨政治斗争权谋的智慧宝典,集中代表了战国时纵横家的理论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处处充溢着权谋策略的智慧,时时流淌着言谈辩论的技巧。它总结了纵横游说之术,并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理论体系,体现了纵横家的总体风貌;它提出了不同于儒、道、法等其他学派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它开创了中国的游说修辞术;它曾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去理解或运用,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外交策略是否正确,关系国家存亡;商业谈判与竞争策略是否得当,关系企业成败;个人在职场上的言谈举止,关系升迁去留;日常生活中的言谈技巧,关系处世是否得体,甚至生死安危。所以,今天看来,《鬼谷子》中的游说技巧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正文
反应第二
与人交往或辩论时,先听听对方说什么,然后再做取舍,不要轻易亮出底牌。给自己留足思考的空间,才不会被抓住疏漏之处。抓住了对方的把柄,则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对方节节退让,最终为我所用。通过言谈来控制对方,把握对方,这便是鬼谷子的“钓言之道”。
《反应》篇阐释了一种思考方法,这可以说关于获取有用信息的专论。鬼谷子认为,在辩论或游说时,要“重之、袭之、反之、复之”,运用“象比之辞”,或用象征性的事物加以说明,或引用相关事件启发他人。这种道理其实就是,对游说对象进行回环往复的考察和观察,由此接近事实真相,达到目的。假如游说不能奏效,就要“为之变”,才能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有了相当的阅历和经验,可以度权量能,通过对比从而立势制事。运用反应的前提是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否则就不能游说他人。
古之大化者 ① ,乃与无形 ② 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 ③ ,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 ④ 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注释
①大化者:指广泛深远的教化。化,教化。②无形:没有形迹。这里指道。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③来今:将来和现在。④反而得覆:调查过去,寻求真理。主张观往验来,是古代哲学常见的命题。如《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也。”回顾过去,验证将来;考察历史,把握现在;了解对方,返照自己。这样就能举无遗策,一举成功。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译文
古时圣人,以大道教化万物,与道同生共长。因此,他们回首以往,便能验证将来;考察历史,就会了解现在;观察对方,返照自身真实。对于动静虚实的真相,如果和当今的情况不符,就要回到过去探求前人的经验。对事情的考察,经历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古到今,由今到古的反复探求,才能得到答案,这是圣人的思维方式,不可不仔细考察。
人言者 ① ,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 ② ,事有比 ③ 。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 ④ 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 ⑤ 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
注释
①人言者:对方发言。陶弘景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观辞,则所得明。”②象:凡形于外者皆曰象。③比:比照类推。④钓语:犹如钓鱼投饵,诱而取之。交谈时给对方以诱饵,以引出对方话题。这里的“钓言”术,是鬼谷子谋略之一。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⑤会:聚集。陶弘景注:“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
译文
对方说话,表现为动;自己沉默,表现为静。从动静的哲学看待交往双方的言谈。根据对方的话语揣测他的真实意思。如果对方言语有不合情理处,随即加以责问,对方一定会作出回应。话语可以表现在外,称为象;事物之间可以类比,称为比。对方说话有象,所说之事也有则例,就要观察其后要说的话。所谓象,就是模仿事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运用象比手法可以在无形中获得对方回应。用象比之词引诱对方说话,如果和现实相符,可以获知对方实情。就像张网捕兽一样,在野兽出没处多设一些网,等待野兽落网。如果把这个方法用到人事上,对方就会自动说出实情,这就是钓人实情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