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韶明,武汉大学毕业以后就职于中国青年报社,担任副刊编辑。曾出版《校园忙与茫》、《生活中的心理学:找到幸福的自己》。写过专栏“家庭权力”“辞条男女”“生活中的心理学”等,目前专栏“第一眼”。 方奕晗,200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副刊部,资深记者、编辑,从事职场、阅读、心理等内容的专栏写作。
26组实习案例加26篇资深专家点评,每一组故事与点评针对一个实习中的现实问题。这些实习生们的故事中,既有典型的错误教训,也有宝贵的经验,专家点评更直击要害,拨云见日。有时不是问题太复杂,而是初涉职场的你难免迷失。让本书为你在实习阶段指点迷津,助你抢占职场先机
第一章“第一学历”的杀伤力有多大 职业背景的底色让我闹心 故事一 “第一学历”的杀伤力有多大 故事二 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出身”不足吗 专家点评:人才消费注重学历出身 选择通道致力提升自我 我的龙套还要跑多久 故事一 我想当主角 故事二 丢不掉的店小二命 专家点评:职场角色不因权力而来 认清自己不做牵线木偶 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 故事一 学榜样不是印假钞 故事二 非主流也能后来居上 专家点评:争相努力源于外在标准 塑造自己寻找成就来源 从垫底到领跑有多远 故事一 不愧对任何一个岗位 故事二 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 专家点评:把握当下寻找潜在机遇 理清目标做好个人规划 马儿总有离开伯乐的一天 故事一 听坊间伯乐上“私教课” 故事二 你不能把职业理想拴在别人身上 专家点评:前辈提携只是成功外因 把握机会树立职业自信 要么“抢风头”,要么受冷落 故事一 一开始,我没有认为这会是一场较量 故事二 我们俩从始至终就是竞争关系 专家点评:主动出击把握点滴机会 有效合作力求达到双赢 第二章 人生从怀才不遇开始 办公室资历:就是比你早一年 故事一 十一份礼物变成两份 故事二 我是干活的小破孩儿 专家点评:放平心态正视资历存在 推己及人学习做人做事 不幸成了一个“蘑菇” 故事一 从满怀欣喜速降到大失所望 故事二 烦人差事中的意外收获 专家点评:忍受寂寞做好点滴小事 持之以恒期待厚积薄发 该说话的时候成了“哑巴” 故事一 “小耳朵”成了团队的尾巴 故事二 校园愤青变成职场“潜水员” 专家点评:固有行为模式被职场放大 适应工作环境需转变心态 同事是个工作狂 故事一 谁都别跟我提“榜样” 故事二 谁才是那只笨鸟 专家点评:压力困惑源自内心冲突 自我负责培养成人心态 实习同伴亦敌亦友 故事一 我们没有可比性了 故事二 我们只是对方的假想敌 故事三 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专家点评:调整思维适应外部变化 端正态度把握发展机会 第三章他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 别太把上司的推心置腹当回事 故事一 我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故事二 难道我会错意了 专家点评:远近亲疏隐藏双方期待 退出游戏避免关系物化 电梯里的尴尬相遇 故事一 不到半分钟的相遇让他头疼一年 故事二 坐电梯还是爬楼梯要视情况而定 故事三 实在不行就掏出手机假装发短信 专家点评:狭小密闭带来身心窘迫 礼貌尊重化解交往困惑 如果身边有个“操心帝” 故事一 坚强后盾突然掉了链子 故事二 你只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 专家点评:过于热心无法真正体现自身价值 感受善意在关系中学习建立边界 强势的同事怎么合作 故事一 你非得踮起脚尖装旗杆 故事二 肥胖的手指 专家点评:展示强大源于内心自卑 适当示弱坚守心理底线 累人累己的“好好先生” 故事一 她为何总是尽力满足别人的所有要求 故事二 太好相处的家伙也让人头疼 专家点评:牺牲自我未必改善人际关系 适度拒绝更能建立工作信任 第四章谁没有“中枪”的时候 如果被上司抢了头功 故事一 宋佳被组长彻底害了 故事二 到底谁该为我那天的伤心负责 专家点评:挫折体验影响个人发展 理智对待控制不良情绪 为这样的上司挡箭值得吗 故事一 我是上司的挡箭牌 故事二 怎么一点好处都没落着 专家点评:替人受过难免心存期待 主动修炼重写职场格局 职场上的帮倒忙 故事一 热心助人反而伤害了她 故事二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专家点评:好心出手反而落下埋怨 彼此宽容争取实现互惠 为什么被黑的人是我 故事一 如果同事参了你一本 故事二 前辈给我上了一课 专家点评:工作游戏隐藏物质心理基础 同事角力破坏公平竞争环境 受伤总是难免的 故事一 最大的伤害来自最信任的人 故事二 置身事外仍躲不过权力斗争 专家点评:积极面对敢于承担后果 梳理情绪力求正向转化 第五章知道你的老板在“潜水”吗 为何别人把我当空气 故事一 不知不觉被集体甩了下来 故事二 他好像一直就没有开窍 专家点评:张扬个性别忘遵循规则 拿捏尺度尽量融入团队 人见人怕的“祥林嫂” 故事一 例会成了私事曝光会 故事二 人见人愁的“吴祥林” 专家点评:公私不分难免遭遇尴尬 把握原则以防授人以柄 小心你的公共空间 故事一 微博就像一台“监控器” 故事二 他是怎么搜到我的呢 专家点评:公共空间避免一味抱怨 提升自我兼顾双方诉求 当助人为乐成为一种惯性 故事一 要不要给“热心”定个限度 故事二 当生活被“帮忙”扯得支离破碎 专家点评:一味讨好满足自尊需要 提升自己改变交往模式 都是“大嘴巴”惹的祸 故事一 被有意无意的闲聊给坑了 故事二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专家点评:论人是非触犯人际规则 理清源头加强自我管理
实习同伴亦敌亦友
故事一|我们没有可比性了
任明明到北京实习之前,就和俞佳联系了。俞佳是姑妈推荐给她的在北京读书的老乡,出发前几天,任明明每天都通过QQ、手机和俞佳联系,两个人很快熟络,俞佳亲热地叫她“亲爱的”,任明明也回一句“亲爱的”。
终于来到北京,俞佳因为临时有事,没有来接她。安顿下来后,俞佳打来电话道歉,说第二天来看她,顺便带她逛逛。
第二天,任明明给俞佳打电话。让她郁闷的是,当俞佳听说自己的实习单位名称后,只回了她一句:“啊,你怎么也到公司来实习了?” 就挂断了电话。任明明意识到,她成了俞佳的竞争对手,而那家节目制作公司是出了名的难进。
两人约在公司茶餐厅见面。俞佳漂亮而干练,任明明有点儿自卑, 但说了几句话之后,任明明就发现自己和这个女生没有可比性,“不是她比我厉害多少,而是我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原来,在不到十分钟时间里,俞佳一直在强调自己跟公司的哪位领导关系好,哪个工作人员把她当妹妹看,任明明感受到言语之外强烈的驱逐之意,潜台词就是:“这是我的地盘,你识相的话,早点走。”
“我就是这种人,你要赶我走我还偏要做出个样子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位实习生,大家相处还算融洽,俞佳尤其跟其他实习生打得火热。任明明不明白,俞佳为什么对同乡的她那么排斥。
一个在任明明看来“极度倒霉”的白天之后,转机出现在当天晚上。
那天,本来一个外景老师答应当天带她出去采景,没想到被俞佳抢了先,老师只好向任明明道歉:“下次吧,下次一定带你去。”
任明明觉得自己真的是“背”,遇上了这么个“克星”。巧的是, 另一位女老师急着找一份影像资料,其他实习生都出去了,只剩下在擦桌子的任明明。她接到任务后,马上赶往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在一个半小时内赶回公司。当她把资料交上去的时候,她看到女老师眼里的惊奇和感谢。
结果却没用上,任明明正垂头丧气地准备收拾东西,俞佳和外景老师有说有笑地回来了,还说好一起去吃晚餐。
这时候,主任进来问谁有空帮忙送一份资料,一向积极的俞佳赶紧说我学校有点事,急着赶回去。主任的眼光投向了任明明,她听清楚注意事项后就打的过去了。
到了指定地点,接收文件的中年男子请她吃了顿饭,两人聊得很开心。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中年男人竟然是来京视察的公司负责人。
第二天,她就被调到了另一档急需人才的新栏目,而俞佳依然在办公室里给主任泡茶,整理文件,做着“秘书”该干的活儿。
“我们没有可比性了,走的路不一样。”任明明不知道自己能否留下来,但是这段实习教会了她很多。
故事二|我们只是对方的假想敌
清远到公司的时候,海东已经在公司实习了一段时间。实习也可以说是见习,因为只要不出意外,两人都能留下来。他们在不同的部门工作,原本没有什么联系,可能因为只有两个实习生,却总是被人放在一起谈论。
比如谁做事更勤快,谁泡茶更好喝,谁第一个来单位,无形之中, 清远的到来给海东带来了很多压力。因为他是男生,不是很善言谈,清远却是一个可人的女生,公司男同事几乎都很喜欢她。清远和别人都很熟,唯独不和海东说话,原本内向的海东也没勇气和她说话。
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人即使面对面吃饭,也互不抬头对视, 走在路上都是远远看见,就低头“闪过”,基本当对方透明。只有一次, 清远送一份文件给海东,他们才相互抿了抿嘴,算是打了招呼,然后快速交接了。
海东所在的技术部门几乎都是男同事,对新来的女实习生格外关注,几乎每天都要在办公室讨论一番,海东从不参与,却总是听到清远的消息。清远记得老大爱吃牛肉干,特意去买了送给他解馋;清远改过的文件,连标点符号都不会错;清远桌上总是备着一堆常用药,有人需要的时候就会主动奉上。
清远的细腻、善良,衬托着海东的粗心和鲁莽。海东下意识地改变自己,在把文件送给老大之前,一定再三修改;他开始默记每个同事喜欢喝的饮料;他的抽屉里永远放着一把雨伞,抽屉却从不上锁。同事们对海东的印象越来越好,觉得他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具备男生少有的耐心和细心。
有一天公司聚餐,他们坐在了一起,两人礼貌性地问好,海东鼓起勇气对她说:“你知道吗?我们部门的同事每天都会说起你。”清远故意重复他的话:“你知道吗?我们部门的同事也都每天说起你。”
清远说,部门的女同事经常说:“今天第一个来公司的又是海东吧?”“他好聪明啊,听说他开发的新软件,连老总都夸他做得好。” 天天听着这样的表扬,她也开始改掉赖床的毛病,每天坚持尽早来上班, 所以他们才会几次在公司门口碰上;她也想法子向前辈请教,争取尽早上手,她得到的表扬也越来越多。
“原来我们都把对方当成了假想敌啊!”奇怪的是,这次谈话并没有拉近他们的距离,他们继续用耳朵来倾听对方的动向。
故事三|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我在实习的时候,遇到了现在最好的朋友,真的太有缘了。”隆龙说起江伟的时候仿佛说到恋人一样,两眼闪光。
几个月前,隆龙来到她从未踏上的南方土地。一直找不到工作的她,只收到当地一家报社的实习通知。如果实习期间表现优秀便可以留下来, 但具体留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在竞争,她无从知道。但这是一个机会, 她知道必须得把握。
第二天去上班,来了几个实习生,除她之外,五六个实习生当中, 只有一个女生。她们便顺理成章地被公司安排进了同一个宿舍。
“说实话,当初我对她没有任何印象,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想问。” 倒是那个女生主动来问她的名字,两个有着男生名字的女生住在一起, 都感觉挺有缘的。
接下来一问,更加让两人惊奇。“我是×× 师范大学的,你呢?”
“不会吧?我就是×× 大学的。”这回轮到隆龙惊奇了,她们俩的学校就紧挨在一起!在异地遇到来自同一个城市的老乡,隆龙觉得如同见到了亲人。
因为比江伟早来一天,第二天一早隆龙就带她去报社旁边的早餐店吃白米粥。瘦瘦小小的隆龙走在前面,高高的江伟走在后面,如同一个小尾巴。忽然隆龙觉得自己肩膀一轻,抬头看到小尾巴灿烂的笑脸,“你的笔记本太重了,我帮你背吧,不然你会更矮的。”隆龙气得想打她, 心里却头一回感受到这个城市带给她的暖意。
有一天晚上,隆龙赶稿子,一直忙到九点多,本来有点害怕一个人回宿舍。没想到,一出采访部的门,就看到坐在门外沙发上玩手机的小尾巴。小尾巴主动接过她沉沉的笔记本,俩人踏着灯光一起回家。“对, 就是家,有朋友就有家的感觉。”隆龙说。
回去的路上,说起大学经历,她们竟然发现俩人去过同一个地方做生态考察,只不过隆龙是大一去的,小尾巴过一年后才去。“我们是不是很有缘分?怎么没有早一点认识呢?”小尾巴问,隆龙说了一句让她觉得很肉麻却一直记在心里的话:“也许我们擦肩而过一百遍了,所以老天安排我们在这个城市,同一个时间来实习。”
因为和小尾巴的友谊,隆龙发现其他的实习生也变得越来越可爱, 乐于分享食物的钟平,书生气却很爱吃馒头的刘毅一,喜欢说笑话的大虎……他们建了一个QQ 群,就算有人被不幸淘汰,他们也会保持联系,“能够在一起实习,本身就很有缘分。”
(蔺桃)
专家点评:
调整思维适应外部变化 端正态度把握发展机会
近年来,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职场考验。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机会,要突出自己,就可能会影响他人,因此,实习生之间的竞争就成为必然。
不过,实习生采用的竞争方式不同,结果会有很多差异。案例中, 俞佳过分看重人际关系,就不如任明明踏踏实实地工作;清远和海东的“冷战”思维,让他们彼此心理紧张;隆龙和江伟的开放态度,实习单位成为她们结识朋友的平台。
同为实习生,为什么他们的行为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呢?其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其个人综合素质的差异。
先说说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所有心理特征的综合,其核心是思维方式。健康合理的思维方式能够让人适应外部社会的变化,并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实现个人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不健康的思维方式,通常是一种僵化的思维,过分强调外部环境的控制,对工作和生活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案例中,任明明之所以最后能够获得机会,与其能够进行自我调整有关,不在意一时一事的得失,适应了单位的要求;隆龙起初也没有想到能够与一起实习的同学成为朋友,只是在实习过程中,别人的处世方式让她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了很好结识朋友的机会。然而,清远和海东之所以出现“冷战”,是因为他们夸大了别人对自己的影响,过于关注对方的表现,这样就导致个人生活乐趣减少,工作压力变得更加沉重。
再说说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职场对个体综合条件的要求,其核心是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这是单位选人的基本要素;而职业态度是个人对从事某项工作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其完成工作质量的好坏,是单位选拔人才的关键要素。对于大学生来讲,既然能够进入某家单位实习,职业能力是已经筛选过的, 他们之间能力差异也很小,因此,职业态度对个人的发展就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发展机会方面。
与俞佳相比,任明明的个人环境条件显然不利,她之所以能够更早获得机会,关键是其对职业的态度,特别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取成功的价值观,让她能够在关键时刻把握机会。俞佳在实习单位的人际关系好, 会给她提供很多的发展机会,但是,只是一个小小疏忽,让她与机会擦肩而过。假如她事先知道,要给领导送文件,她会把任务让给任明明吗? 这可能就是机会吧,每个人都要等待,这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
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目标,能够真正通过实习积累专业经验,提升自身素质,实习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实习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检验,进一步完善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要重视实习阶段,但是不能过分夸大实习与个人成功的关联, 要把实习看成了解职业文化、提升自身素质、认识和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展示个人素质,获取用人单位青睐。这样的观念, 能够让实习生放下心理包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完善专业素质,以达成实习目标。
第二,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实习过程是大学生从学校进入职场的过渡阶段,是从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的转换阶段,是从单纯知识学习向实际知识应用的转化阶段。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的素质要求,远远低于职业人适应职场发展的素质条件,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大学生要根据职场要求,继续学习各项知识和技能,培养个人的职业素养,顺利完成从好学生向好职员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每个期待步入职场的人都要完成的,其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第三,锻炼个人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人职业成功的关键,因此不要回避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是要把解决问题作为锻炼心理素质的机会,不断积累处理工作和生活问题的经验,以越来越成熟的方式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为个人的职业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廉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