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古塔

作者介绍

内容介绍

content is introduced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房山古塔以其发展历史绵长、数量众多、形制繁杂而独具特色,既是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也是房山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本书以实地考察为基础,参考多方面的文献资料,全面、真实反映房山古塔的保存现状,为古代建筑的研究者、爱好者提供第一手资料。

图书目录

book catalog
    前   言
    
     
    
    房山古塔概论
    
     
    
    唐代古塔
    
    01景云二年塔
    
    02太极元年塔
    
    03开元十年塔
    
    04开元十五年塔
    
    05金仙公主塔
    
    06云居寺北塔院唐塔
    
    07云居寺石经山南台唐塔
    
    08下寺密檐塔
    
     
    
    辽代古塔
    
    01定光佛舍利塔
    
    02良乡多宝佛塔
    
    03琬公塔
    
    04六聘山天开寺忏悔上人塔
    
    05忏悔正慧大师灵塔
    
    06压经塔
    
    07云居寺南塔
    
    08云居寺北塔
    
    09天开塔
    
    10花塔
    
    11玉皇塔
    
    12老虎塔
    
    13照塔
    
    14谷积山鞭塔
    
    15上方山塔院辽塔
    
     
    
    金代古塔
    
    01广公禅师塔
    
    02严行大德灵塔
    
    03于庄塔
    
    04双泉沟和尚塔
    
     
    
    元代古塔
    
    01应公长老寿塔
    
    02龄公和尚塔
    
    03白水寺石塔
    
     
    
    明代古塔
    
    01姚广孝墓塔
    
    02谷积山东塔
    
    03周吉祥塔
    
    04雪凭泉公和尚灵塔
    
    05怡公和尚灵塔
    
    06恩公和尚塔
    
    07修道禅师灵塔
    
    08万人塔
    
    09谷积山铃铛塔
    
    10豆各庄塔
    
    11镇江塔
    
    12水头村尼姑塔
    
    13极乐寺和尚塔
    
    14广智禅寺石塔
    
    15上方山塔院明代覆钵式塔
    
     
    
    清代古塔
    
    01如公瑞峰和尚塔
    
    02同隐之塔
    
    03古清大士塔
    
    04大和禅师灵塔
    
    05顺治十四年十方普同塔
    
    06云融之塔
    
    07随缘幻迹塔
    
    08同源隐迹塔
    
    09宝忏塔
    
    10普公灵塔
    
    11性亮灵塔
    
    12月公禅师灵塔
    
    13玉公禅师灵塔
    
    14本师冲宸科公禅师塔
    
    15觉岸、天郎、闻慧禅师灵塔
    
    16溟波墓塔
    
    17圆通和尚塔
    
    18了尘和尚塔
    
    19乾隆二十年十方普同塔
    
    20浩如泉公和尚觉灵塔
    
    21乾隆二十四年上方山和尚塔
    
    22慈光住公和尚灵塔
    
    23海公和尚塔
    
    24慈寿塔
    
    25黑龙关和尚塔
    
    26胜泉寺塔群
    
    27黄山店宝金山塔群
    
     
    
    年代不详
    
    01上方山塔院年代不详古塔
    
    02北双井和尚塔
    
    03观音殿和尚塔
    
     
    
    附录
    
    0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2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中的房山古塔
    
    03房山古塔一览表
    

精彩试读

test reading

     房山古塔概论

     

    塔是塔婆的简称,源自于巴利语的thuupa,有时又称方坟、圆冢、浮图、塔庙、庙、高显、支提﹑寺等,但根据此字的梵文Stuupa,其正名当是窣堵波。窣堵波本义坟冢。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的典型代表,是佛教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建筑符号。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最初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供奉佛舍利或佛经、法器等佛教物品。佛经记载,释逝牟尼涅槃后,其弟子将其尸骨火化,在火化后的灰烬中得到部分遗骨和舍利,为供奉这些遗骨和舍利,就建立了八座下部为圆形台基,中部为半球形覆钵,上部为尖状刹体的坟墓建筑,称为窣屠波,即印度早期塔的基本类型。从此以后,塔遂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佛教的神圣建筑,佛塔信仰遂逐渐展开。至于窣屠波形状的来历,《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释迦牟尼的两个弟子,在与释迦离别时,曾向佛祖询问供养“佛物”(头发与指甲)之法。释迦不语不答,而是脱下僧衣,“叠成方形,在上倒覆食钵,钵上再树锡仗”示制,弟子按意而行。此后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有限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建立窣屠波的需要,佛教信徒便用释迦牟尼的遗物等能引起对释迦牟尼思念的象征物来建造窣屠波。佛教中有见塔如见佛的传统,这种信仰理念也是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建造大量佛塔的思想基础。在阿育王时期,印度佛塔进入大规模的建设阶段,在释逝牟尼的许多经行之处都修建了佛塔,形式也在宰屠波的基础之上更加丰富。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而塔作为佛教建筑形象化的实物代表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建筑中并没有塔这一建筑类型,塔在传入中国之初仍保留其原始形态且称之为浮图。《魏书﹒释老志》记载:“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其中“天竺旧状”指印度的窣屠波,“重构之”指木楼阁。因塔原非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故而在甲骨金文里皆不见此字,最早出现塔字的文献是东汉(25─220)晚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佛经。可见,“塔”字极可能为东汉末年译经人所造。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迭起,政权不稳,号饥啼寒,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间,为旨在引导众生跳出人生苦海的佛教大传播准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于是,其间大兴土木,建造佛寺佛塔之举风靡华夏大地。《洛阳伽蓝记》称其时为“招提栉比,宝塔骈罗”,并无一点夸张。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塔也随之经历了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塔融合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并经过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之一。

    房山区古塔的兴建与佛教在北京地区的发展密不可分。据文献记载,佛教最迟在西晋时已传入幽州地区,其最显著的标志即是嘉福寺(潭柘寺)的兴建。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幽州地区缓慢传播,兴建的佛教寺庙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期间虽经北魏太武帝毁佛,但总的趋势是处于发展时期。北周武帝毁佛时,幽州地区辖属于与北周对峙的北齐,不仅未受影响,反而成为北周僧众法难的避难所。隋唐时期,幽州地区经济逐渐繁盛,加之最高统治者对佛教的提倡和保护,佛教传播之势较为强盛,佛教寺院开始大量兴建。伴随着幽州地区佛教的迅速传播和佛教寺院的大量新建,作为佛教形象化实物最好体现的佛塔也开始大量出现。隋文帝曾得天竺沙门僧赠给的佛舍利一包,即位后,令“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先后三次在全国各州建立舍利塔安置。其中弘业寺作为幽州名寺,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第二批得到舍利,建塔安置。唐采师伦书的智泉寺《重藏舍利记》称:“舍利,本大隋仁寿四年甲子岁,幽州刺史陈国公窦抗于智泉寺创木浮图五级,安舍利于其下”。隋大业中,静琬发愿在石经山刻造石藏,并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及其弟萧瑀的大力赞助,云居寺因此创建。唐开元天宝之间,惠暹和玄法主持石经山刻造石经事业,此举得到唐代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唐玄宗之妹金仙长公主嘉叹于静琬师徒的事迹,给予房山刻经以大力资助。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奏请赐给云居寺新旧译经4000 余卷,作为僧俗刻造石经的蓝本,又将寺旁的麦田、果园、林木等,皆赐给云居寺作为寺产,并捐资重修、扩建云居寺。除皇亲贵戚外,唐代幽州地方势力及普通百姓亦崇信佛法,并助刻佛经。房山地区开始出现佛塔,并留存至今,成为房山佛教发展的最好见证。

    “象教之东,辽、金为烈。宏开净域,肇起伽蓝。”辽、金、元时期,北京地区逐渐成为诸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统治阶级崇佛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地区佛教日益盛行,“凡郡邑村落中,崇高爽皑,山环水抱之地,悉为其所有然其兴也” ,“以故绀修之园,金布之地,宝坊华宇遍于燕蓟之间,其魁杰伟丽之观为天下甲”,以致“僧居佛寺,冠于北方”。 房山云居寺及刻石经得到的其在位期间,积极推动寺院浮屠的创建,

    北京地区佛教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史也是房山古塔的发展的历史。房山古塔兴起于隋唐,发展、繁丽于辽金时期,元明清时期仍在不断重建、修葺或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