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禹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2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201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走进焦裕禄世界》,作品选集《笔底波澜》等。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一等奖等。
书中收录的诸位作家作品深入生活、精心创作,用文学语言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内容。每一卷都是一部动听的交响曲,这里的每一部作品都会扣动您的心弦,这里的每一位作家已然是个体精神与品格内化和外化的总合,在他们的笔下,气质性格、美学情趣、文化素养都融汇其中。
侯家的根儿在西城
侯錱
我上小学以前,家住在宣武门外香炉营5条。每天早上六点多钟, “奶奶”(我母亲的养母)和保姆一起招呼我们兄妹3人起床、穿衣、洗漱。大约7点钟左右,我们会被同一辆儿童车接去上学。这种儿童车现在早就没有了,那是一种三个轮子上面驮着一个木头小房子的人力车,专门用来接送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之所以同车而行,是因为我们兄妹就读在宣武门里的同一所学校——石驸马二小。这所学校就在现在的新文化街,著名的北京女八中(鲁迅中学)西侧,是由北洋时期的总理大臣熊希龄(1870-1937)私人创建的。校址原是清代的克勤郡王府,据说是清顺治年间由明代的石驸马府扩建而成的,到了民国时期它已转手成为熊希龄先生的私产了。这所学校的特殊之处:前院儿是小学,后院儿是幼儿园。那时,我上幼儿园;我的两个哥哥——侯耀华、侯耀文上小学。在我们就读的20世纪50年代,学校的门口还保留着王府的规制,矗立着两个大石狮子和上马石,两扇红色油漆的大门上有拳头大小的铜质门钉,位置较低的那些,被我们这群出来进去喜欢用手抚摸它们的孩子摩挲得锃亮,多少显示出这座建筑的威严和神秘。
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一个用普通白布做的围嘴,围嘴是当时幼儿园的统一着装,领口处用红线绣着“石驸马幼稚园”几个字,右下角有个圆形小兜,是用来装手绢的,兜口处也用红线绣着字,那是我上幼儿园时的名字——侯真真。印象中,幼儿园的设备十分完善,木质的地板、钢琴、各种大型积木、攀登架应有尽有。师资力量也很雄厚,类似于现在的寄宿学校。我的老师(那里一律都叫老师,不叫阿姨)当中,一位李姓和一位熊姓的就住在学校东侧的跨院子里,她们二位都是熊希龄先生的亲戚。我成为牙科医生以后,还给熊老师看过一次牙,那时,她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
每天傍晚,大约五六点我们放学回家,大多数的时候,父亲都不在家,那是他出去工作——演出的时间。九点半左右,大人就开始催促我们上床睡觉了。而父亲到家的时间总得在十点以后。这时,母亲就会为他准备好丰盛的晚餐。建国初期,我家常有来京学习的解放军战士,他们有的在北京没有亲戚,就只能暂住在我家的西厢房里。父亲酒足饭饱之后,夜课就要正式开始了。我家的这种作息时间,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文革”期间除外),我家搬到木樨地的楼房里。有一回,隔壁的邻居笑着对我说:“昨天夜里我起床上厕所,听见你们家炒勺还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