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香:识茶,泡茶,品茶

作者介绍

恬峰,茶道爱好者,茶业专家。 在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领域耕耘数十载,对中国茶文化和茶道茶艺,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名资深茶专家,他擅长于将专业全面的茶知识,用文字通俗地表达出来,传授给爱茶人士。还教会我们品味茶的苦涩甘甜,从品茶中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使越来越多的爱茶人士从喝茶步入懂茶的境界,成为茶道高手。

内容介绍

content is introduced

本书从茶之源入手,详细介绍了茶叶的基本知识,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从龙井、碧螺春等40种名茶入手,和大家一起品茶、鉴茶和赏茶.最后杨家小妹精彩绝伦的茶艺表演,带大家走进茶艺的精彩世界种泡茶方法包括玻璃杯:中泡法、盖碗:中泡法、紫砂壶:中泡法和茶膏的特殊:中泡法,图文再现。向大家展示泡茶全过程大茶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花茶全面解析,带大家走进茶,了解茶种佳茗从干茶、叶底、汤色三个方面为读者一一展现,邀大家一起来品茶、鉴茶和赏茶。

图书目录

book catalog
    
                              
                           

精彩试读

test reading

    前言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中国人早已视饮茶为生活的一大乐趣,从天南到地北,从城市到乡村,或喜庆婚嫁,或探亲访友,或邀游赏景,或相聚闲聊,或开会座谈,或访问参观,或洽谈业务,或赋诗泼墨,或研讨学问,或工作家居,或饭前酒后,总少不了以茶醒脑助兴,以茶消忧解困,以茶联络感情。饮茶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叶之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追本溯 源,世界茶种茶类、栽培加工、品饮方式、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源出我国。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两千多个花色品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 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每到新茗飘香的时节,那美如碧玉的颜色,沁人心脾的清香,千姿百态茶形,使人赏心悦目,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西湖龙井、黄山毛 峰、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峰奇山秀,湖丽茶香,充满诗情画意,优雅动听的茶名,使 人未饮先醉。 茶饮不离茶具,饮茶之道,注重茶具艺术,名茶配名具,相得益彰。中国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品质优良,既有实用价值,又富艺术之美,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 青睐。茶具多雅名诨号,饶有意趣。 

    “壶中美玉液,佳品妙真香。”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人与景、人与物、人与天地、人与大自然的形神结合的达到人、物、情、景的通灵与交融。这种通灵与交融是要以文化素养和 灵感培养为基础的。对于善饮茶者,只要呷上一口便会顿觉满口清香,香冲脑门,并会产生 肺腑空灵的感觉 ;再呷一口便觉疲惫全消、神清气爽 ;再慢啜细品,胸中似有一股气冉冉 升起,继而如风生两腋而飘然欲仙,心中的块垒愁楚便会一并抛之身外,并进入道家所说的 “忘我境界”。 

    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 高下之别。自古至今,名人与茶结缘,谈茶咏茗,诗词美文,佳作流传;凡夫俗人,煮茶品 茗,趣事轶闻,代代相传。 “一杯则曰品,二杯则曰解渴,三杯是驴饮。”品茶有讲究,一杯茶须分三口喝,第一口试茶温,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饮茶。呷茶入口,茶汤在口中回旋,顿觉口鼻生 香。毛峰的鲜醇爽口,碧螺春的清和鲜甜,云雾的香馨醇厚,龙井的香郁味甘,一切尽在 不言中。 我国茶区之广、茶类之多、饮茶之盛、茶艺之精,茶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久负盛 名。本书介绍了茶之史、茶之类、茶之具、茶之饮、茶之道和茶之趣六个方面的内容,图文 并茂,通俗易懂,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在每页书眉上还设计了不同的紫砂壶茶具图,增加了本书的欣赏性。

    部分正文

    茶道之道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本世纪50年代前京城平民百姓到老字号茶庄购茶,买黄山毛峰、云南滇红、洞庭碧螺、西湖龙井有些吃力,据闻多买便宜的“满天星”,老茶庄一般都是包小包,每两能分五小包装,供杂货铺、茶馆、浴池、旅店、饭馆等。据有关资料记载,看茶庄伙计包茶就是一种享受:包茶讲究快、准、美。重三克的茶叶包,讲究每分钟包10包左右。分茶分量丝毫不差。所谓“美”,是指包装精美。包装行业的学者称“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老北京人直率地称“货卖一张皮”。据闻当时茶庄包茶最快,决不能有散、破、漏之现象,且要见棱见角、美观大方。京城老字号茶庄的包装相当讲究,老买主儿用眼一扫包装式样,便知包内的茶是何种类,有多少分量,如一二两的茶叶为“抄手包”,因其外形似双臂抱拢而得名;半斤重的茶叶叫“卷包”;一般茶叶为方形包,而仅一钱重的茶叶为“小荷叶包”,形状似旧时火镰,俗称“火镰片”。档次低的茶叶末则包成圆锥形。若问“老北京”什么是“茶道”,他们定准端出这些故事。

    据闻日本茶道与该国柔道、剑道一样,把做人的道理、个人修养、气质融于一体,茶香弥散,馥郁浸喉,丝竹舒缓,人便有超脱的妙感。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什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最后,还是从禅茶方面的杂籍中找到一丝光亮:“若是口鼻吃茶,只尝得苦,回得甜、闻得香,只有以心饮茶者,方能于静品细咂中体味出那个‘清’字来。”看来,茶品出“清”味来,已近“茶道”了。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京城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失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