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讲堂:众名家图书节秀才学

来源:本站 | 发布时间:2016-08-29 10:00:42

名家
大讲堂
史国良现场作画,讲解名画赏析之道

8月26日,“名家大讲堂”活动进入第三天,今天的观众席聚集了不少书画爱好者,他们早早地来到现场,其中还有特意从延庆赶来的观众,早上5点就从家里出发,只为亲自听一场今天的主讲人,国画大家史国良的讲座。

“喜欢”是欣赏一切艺术的基础

一开场,史国良就和观众探讨起了欣赏画作的标准。“总有人和我说,我特别喜欢你的画。但是再问,怎么喜欢?他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喜欢’就很好,‘喜欢’说明作品有价值。不光是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对一切艺术的欣赏都要从‘喜欢’开始。”

 但仅仅喜欢是不够的,如果只是停留在喜欢的层面上,难免叫人遗憾。每个行当都有评判作品的标准,史国良把品评艺术作品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层是动人,也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喜爱;第二层是动情,让人心潮澎湃,就像欣赏《二泉映月》,乐曲中能够听出对命运的控诉,这种共鸣,是“从耳朵听进去,从眼睛里流出来”。第三层则是回味,好的作品能够影响人的素质和品味。


人物四态,凸显画作之美



讲座现场,史国良带着观众一起赏析了几幅画作,讲到兴起,还站起身来,手舞足蹈地做起了示范。


史国良讲到,人物画讲求“四态”,一是常态,优点是照照片的时候端庄、稳定、大方,但缺点是过于死板,所以常态在创作中只是一种态势。


第二种是动态,有了动感,艺术的美、形式的美就开始产生了,在没有照相机的年代,西方的很多绘画,在这方面是很精到的。


第三种叫情态,情态是一种内心的表达,我们看《西厢记》,或是梅兰芳演出的戏剧,人物的娇羞、动作通过肢体、动态,表达出了内心的活动,这种态势在画里特别重要。


 第四种态势,是四态里重要的,叫偶态,完全随着人的心、随着画的内容在变。画面生动、感人,必须要有偶态,这要通过观察生活、观察细节得来。

史国良以《红太阳光辉暖万代》为例,这幅画作打破了以往画作忆苦的主题,而是思甜,而且情感真实,毫不做作。讲到这里,史国良还站起身来,模仿起了画作中老太太展示袖口的动作。“每张画都有一个画眼、有一把钥匙,这幅画的钥匙就是这个老太太。”


现场作画,掌声献给老兵

史国良老师还将画笔带到了大讲堂,为观众现场展示作画过程。还未落笔,现场已经响起了五次掌声,但这掌声不是给史国良,而是献给他带来的模特。    

史国良向现场的观众郑重介绍到:“这位老人家可不简单,他今年93岁,第二,他是抗战老兵;第三,他给徐悲鸿当过模特;还有,他是电影明星,演过好多电影,跟成龙、李连杰都合作过。刚才鼓了四次掌,老人家7点多钟到我们家等着,说听说有这么一个讲座,一定跟大家见见面,为这个,我们再给他鼓一次掌。”

刘一达玩转北京话,解析京味儿文学

 “玩家?不对,要念玩儿家。”

8月27日的名家大讲堂活动,一开场,京味儿作家刘一达就先给观众上了一堂正音课。作为一个老北京,本场“名家大讲堂”的主讲人刘一达可是来头不小: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还是《北京晚报》资深记者,出版的《人虫儿》《画虫儿》等作品还被搬上了电视荧幕。由这样一位主讲人来讲“新北京的收藏与文化”,可以想见这场讲座的精彩程度。

为什么“玩”要加儿话音?这就涉及到了北京民俗。在北京话里,“玩”等于“完”,老北京人特别忌讳,就连吃的丸子也要叫四喜丸子、狮子头,就是为了避开“完”这个意思。

 “玩家”是我发明的

九十年代初期,社会上出现了民间收藏热,老百姓搞民间收藏就是从集邮开始的,当年的月坛公园曾经是全国最大的集邮市场。“月坛公园打个嚏喷,全国都会感冒。”刘一达笑着谈起当时的盛况。

在这样的环境下,刘一达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长篇报道,《京城四大玩家》。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到底什么是玩家?”“这四个人到底能否称为玩家?”的讨论一时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当时有一位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他质疑‘玩家’这个词,坚持找到我,用老北京话说,就是‘茬架’。”

谈到往事,刘一达兴致勃勃,“我们辩论了一下午‘玩家’这个提法对不对,我说‘玩儿’几乎没有好词儿,玩物丧志,玩世不恭,玩完了。在北京土话里‘玩儿’还是黑话,但是老北京人的生活离不开玩儿。‘玩儿’到一定水平境界,就可以称为家。”

后来,刘一达又创作了《京城玩家》、《爷是玩家》等小说,“玩家”这个词就慢慢被社会认可,流传开了。

 北京人的生活离不开“玩儿”

讲座现场,刘一达还给观众出起了“难题”。


 “北京是哪六朝的古都?”“老北京四大玩儿都是什么?”这些看似简单却又需要阅历的问题,可真难住了不少人。

刘一达拿“老北京四大玩儿”中的“鸟”举例,一套好的鸟笼,条子、鸟儿食罐儿、顶上的抓等等都有讲究,这绝对不是单纯的“玩儿”就能玩儿明白的。“所以咱们有俗语怎么说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

传统老玩意儿需要收藏和传承

现场的观众里,有一位来自琉璃厂的手艺人,他还带来了传统的兔儿爷。谈及传统手工业在电子玩具的冲击下如何生存的问题,刘一达说:


“我之前写过一篇报道,叫《抢救北京老玩意儿》,其实老北京人对老玩意儿很感兴趣。我们说对文化感兴趣,那就要有所行动。北京的文化是具象的,是由兔儿爷这些老玩意儿、话剧、书等等组成的。所以我说多看书,开卷有益,这些讲座也希望年轻人踊跃来听,这都是了解知识的很好的机会。”

讲座最后,刘一达向现场的幸运观众赠送了他所著并亲笔签名的《爷是大厨》一书。


萨苏诙谐语言揭开科学家神秘面纱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活动进入尾声,观众热情依然不减,观众席中还出现了几个每场都能看到的熟悉身影,真可以称得上是“名家大讲堂”的铁杆粉丝了。

8月27号下午的主讲人是著名作家萨苏,因为出版众多的军事著作而为观众熟知。但是作为中国科学院“大院子弟”的他,今天要给现场观众讲的不是军事题材,而是科学大腕儿的故事。

使青龙偃月刀的科学家

萨苏说,科学家在一般人眼里都很神秘、板正,但其实跟科学家接触起来,会发现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我参加过一次武林大会,不是电视里演的那种假的,而是把老武师请到一起切磋一番,大家把自己门派的功夫展示一下。就在这个过程突然见到没想到的人出现了,他使了一把72斤的青龙偃月刀,这个人是谁呢?就是我国优秀的金融数学学者石玉峰先生。中国的知识分子可不是文弱书生,能文能武,这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科学家。”

 “‘雪龙号’上的眼睛”

有能文能武的男科学家,当然也就有勇闯南极、拯救“雪龙号”的女科学家。


这位女科学家在“雪龙号”上安装了我们自己研制的云图接收器,拯救了“雪龙号”,改变了南极考察队的命运。当时“雪龙号”进入了被称为“咆哮的40度”的南纬40度线,船身开始了剧烈的颤抖。

根据美国、日本发来的云图,船长发现“雪龙号”前方有大气旋旋转,正准备从气旋后方绕行的时候,这位女科学家光着脚从气象室跑出来大喊,“船长!不要走!”


原来,从我们自己研发的云图接收器传来的图像上显示,“雪龙号”遇上了50年一遇的奇怪的气象现象,同时出现三个大气旋,如果按原计划绕行,那么“雪龙号”就会直接撞进三个气旋的包围圈,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这位女科学家到底是谁呢?萨苏卖了个关子,把谜题留给了现场的观众。


彻夜不眠的科学人,让我们学会踏实努力

谈及自己在中科院工作的父亲,萨苏的情绪有些激动。“真正做科学的人在这个时刻傲似王侯,‘我做的事情比一个皇帝做的事情还有价值’,当时我看到他的感觉,真的觉得充满尊敬。在他去世前一年,出了建国60周年《环球人物杂志》,‘100个有贡献中国人’,我父亲的照片出现在右上角,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他这辈子做了什么,我国第一台台式计算机‘长城203’,就是我父亲参与研发的。”


 “我父亲去世之前跟我提了两个要求,第一,他说‘我一辈子都是手心朝下,不要让我死了,手心朝上。’这就是让我不要跟所里要任何补偿,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侮辱。第二,他有一块‘长城203’的核心芯片和一个他们自己做的内存板,他要把他的骨灰和这两块板一起下葬。”讲到这里,现场响起了掌声,所有人都为这种无私与奉献的精神动容。

 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中国科学院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不变的是中科院大楼的窗户依旧在每个深夜都亮着光,知识分子的情怀没有改变,他们对国家的责任心也没有改变。


讲座最后,萨苏还和现场的观众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并开展了小型的签名售书活动。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观众自己带着萨苏的著作前来,场面十分热烈。


CBPCIP


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力推原创|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