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中,天涯人称“红袖刀”,江湖外号“老刀把子”。纵横销售江湖二十余年,大战过五百,小战超一千,“杀人”无算,受伤无数。设计过最深的陷阱,掉进过最小的河沟。毕生从事“敲客户门,刨对手坟”的工作。不以出来“卖”为耻,反以热爱销售为荣。天天乐此不疲地研究各种营销之术,每每厚颜无耻地拿客户做实验。既精通顾问式销售,又擅长关系型营销。 资深销售培训师,顾问式销售的实战派专家,顾问式销售的倡导者。从事管理软件营销和管理信息化咨询工作二十余年。作为信息化咨询专家,为近百家大中型企业提供过信息化咨询服务。先后在用友、浪潮、和佳等国内著名软件公司任高级经理。作为销售精英,他十余年主持并参与过几百个大型软件项目的销售,带领多个营销团队取得过辉煌的业绩。 培训课程主要涵盖销售拜访、销售策略、销售管理。
这是一场高智商的角逐。杨耕、朱弘毅、马达……个个是销售高手。他们是对手,各为其主,必致对方于死地;他们又是朋友,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拼死相救。他们有不同的追求,但是却都热爱和尊重“销售”这个职业。他们较量着、成长着,坚持着却又不断地否定着。人在职场,心在天涯。他们在青春的消磨中体悟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读完本书,“销售”不再是高深莫测的复杂概念,而是可控的、透明的、可执行的策略和方法。作者抛开国学的“意念”、成功学的“激情”、厚黑学的“损招”、江湖学的“绝技”,回归销售的常识,讲透销售的逻辑和本质,再现销售高手的热血和眼泪、胆识和智慧、无奈和挣扎…… 在一次次高手对决中,我们可以看到背后的销售思维和技巧拆解,在体会人生跌宕起伏的同时,领悟销售竞争、职场生存以及商场博弈的智慧。
序 何为高手? / Ⅰ 引子 / 001 第一篇 世味年来薄似纱 / 003 第一章 困境 / 005 第二章 突变 / 010 第三章 卖风险 / 012 第四章 陷害 / 016 第五章 造势 / 019 第六章 陷阱 / 023 第七章 联合 / 027 第八章 红尘 / 031 第九章 踌躇满志 / 033 第十章 出卖 / 038 第十一章 势与事 / 041 第十二章 离别 / 045 第十三章 筹谋 / 050 第十四章 布局 / 054 第十五章 救场 / 057 第二篇 谁令骑马客京华 / 061 第一章 新起点 / 063 第二章 有所不为 / 066 第三章 故人 / 070 第四章 政客 / 076 第五章 卖权力 / 080 第六章 军刀 / 086 第七章 内线 / 090 第八章 做局 / 095 第九章 执着 / 100 第十章 阻击 / 104 第十一章 职场规则 / 109 第十二章 货卖识家 / 112 第十三章 群众路线 / 115 第十四章 偶遇 / 118 第十五章 卖利益 / 120 第十六章 奇货可居 / 123 第十七章 借刀杀人 / 127 第十八章 兄弟 / 131 第三篇 小楼一夜听春雨 / 139 第一章 饭局 / 141 第二章 贪欲 / 145 第三章 打单文化 / 148 第四章 缘聚 / 151 第五章 切入点 / 154 第六章 玲珑机心 / 157 第七章 把柄 / 162 第八章 定计 / 165 第九章 故乡 / 168 第十章 苍蝇 / 172 第十一章 政治与业务 / 175 第十二章 设计 / 180 第十三章 暗度陈仓 / 185 第十四章 僵局 / 188 第十五章 卖价值 / 192 第十六章 操纵 / 198 第十七章 卖痛苦 / 201 第十八章 卖管理 / 207 第十九章 入局 / 211 第二十章 智斗 / 215 第二十一章 圈套 / 218 第二十二章 上屋抽梯 / 223 第二十三章 失之我命 / 228 第四篇 深巷明朝卖杏花 / 233 第一章 宝马与捷达 / 235 第二章 太子党 / 238 第三章 战场 / 244 第四章 交易 / 248 第五章 擂台 / 254 第六章 弄权 / 256 第七章 狭路 / 263 第八章 开枪 / 269 第九章 运筹 / 273 第十章 合纵 / 279 第十一章 命运 / 287 第十二章 荣誉 / 294 第十三章 连横 / 299 第十四章 业报 / 302 第十五章 卖政治 / 306 第十六章 切割 / 311 第十七章 总裁与刀 / 315 第十八章 沙场 / 322 第十九章 背叛 / 326 第二十章 惊心 / 329 第二十一章 诡道 / 331 第二十二章 成败 / 334 后记 当时只道是寻常 / 339
曹诺的这间办公室足足有80 平方米,上午的阳光毫不吝啬地从朝南的四个大窗户里射进来。朱弘毅觉得用“宽敞明亮”四个字来形容这间屋子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屋里除了一套沙发,就是“很远”处的一个大班台。台后面的男人正埋头在笔记本电脑后面。安泉上前低声说了几句,男人抬起头来,打量了朱弘毅一眼,指了指沙发说道:“两位,请坐。”
朱弘毅并没有立刻坐下,而是掏出名片,递了上去。“您好,曹总。”朱弘毅一边递名片,一边认真观察着曹诺。
曹诺大约40岁,头发梳得很整齐,身体看起来有些单薄。不知是不是因为阳光的反射,脸色显得很苍白。朱弘毅对他的第一感觉就是“孤单”,尤其是站在偌大的办公室里。
“叫我Eric 吧,大家都这么叫,我听着也习惯。”曹诺回应道。安泉出去后, 三人坐在沙发上,开始了会谈。
“我的英文名字是Frank,不过这几年已经很少有人这样称呼我了。”朱弘毅笑了笑,说道。朱弘毅的位置正对着Eric,他注意到Eric 说话的时候目光总是喜欢躲躲闪闪,而不是正视着谈话对象。
“你是海归,还是从前在外企?”Eric 好奇地问道。
“在外企工作过几年,一直做顾问。”朱弘毅一直觉得销售实际上就是给客户做顾问,尤其是管理软件的销售。
“既然这样,Frank,我们就不绕圈子了。我出国的时间可能有些长了,坦率地说,这次的信息系统我本来没有想选国内的软件。我在芬兰用的是一套世界级管理软件系统,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但是考虑各方面原因吧,这次的软件选型,还是着重考虑国内。你我的时间都比较紧,你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你的系统可以在哪些方面给我提供帮助?”Eric 开门见山道。
“Eric,很抱歉,我说不出来,真的。”朱弘毅不慌不忙地说道。
这个回答让Eric 有些诧异,愣愣地看着Frank,仿佛在说:那你来干什么?朱弘毅笑了笑,接着说道:“因为我还不知道,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我帮助。”
Eric 没有说话,而是站起身来,走到大班台前拿起了一个造型有些奇怪的咖啡杯,然后又坐回到沙发上,低着头,双手捧着咖啡杯。仿佛在思考着朱弘毅的问题,又仿佛只是在取暖,良久才开口道:“Frank,说心里话,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我来蓝海已经六个月了,好像在所有的方面我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可是认真想想好像又没什么可以帮助的。”Eric 欲言又止,表情看起来很是落寞。
Eric 的这句话说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朱弘毅感觉他应该不是在开玩笑或者搪塞,想了想接口道:“Eric,初到一个地方总会有许多困难,何况你已经离开这么久了。”
“是啊,离开得太久了。我都不知道同事们是把我当成中国人还是把我当成老外来看。”Eric 的声音依旧透着一股沮丧,听起来这句话有些像自嘲。
“实际上,是当成中国人还是当成外国人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大家把你当成自己人就够了。”朱弘毅善解人意地说道。
“是啊,我也希望这样。”Eric 的语气里显然是在说:现在还没这样。
“Eric,罗马可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步步地来,比如,可以想办法让大家先认为你是‘曹总’!”朱弘毅的声音依然低沉而缓慢,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
Eric 的眼睛里似乎有一道光芒一闪而逝。不过随即他又叹了口气,说道:“谈何容易啊!”朱弘毅猛然间抓到了这次谈话的主线,迅速在头脑中整理了一下思路,小心翼翼地开口道:“困难肯定会有,不过事在人为,关键是抓住切入点。”
“切入点? Frank,请说得详细点。”Eric 好像有了兴趣。
“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 或者叫作默契。这些规则当中最重要的有两条:首先是对权力的绝对崇拜,我们大部分人都喜欢按照领导的指示办事,久而久之就会把对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服从变成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又会慢慢传染,最后形成‘服从’的企业文化。而这种服从最大的问题就是仅仅体现了对‘人’的尊重而不是对‘制度’和‘管理’的敬畏。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国式管理吧。”
Eric 听得很认真,眼睛直视着朱弘毅。朱弘毅也明显感觉到了这一点,接着说道:“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效率的提高,国内很多企业都喜欢军队式的管理,大致是缘于此。不过,企业大了,这种方式往往就不灵了。好在咱们国人还有第二个约定俗成的规则,那就是‘爱面子’。不但自己喜欢要面子而且还特别爱给领导面子。蓝海的情况我了解不多,不过我想这样的老企业这两条规则应该都会有。Eric,恕我直言,第一条对你很不利。”朱弘毅皱了皱眉头说道,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道,“不过幸运的是第二条对你很有利。”
“为什么这么说?我是说幸运的第二条。”Eric 问得很认真。
“作为总经理,最重要的是要对企业有极强的控制力。而增强控制力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人’的控制来达到对‘事’的控制,而这需要威信和影响力,您来蓝海的时间短,恐怕现在很难做到;另一种是通过对‘事’的控制最终控制‘人’,这一点您能做得到。”朱弘毅的最后一句话说得非常肯定。
“通过‘事’控制‘人’? ”Eric 喃喃地问道,显然还不是太清楚。
“对,你是外方的总经理,大家会很主观地认为你有很多国外的管理思想、先进的管理手段,也就是说多数人内心深处会认为,你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当然他们现在不能确定这种变化是好还是坏,不过他们中一定有些人渴望这种变化。而由于‘面子’问题,另一部分人也不会公然反对,尤其是你做‘桌子上面的事’的时候。”朱弘毅抽丝剥茧地分析道。
“呵呵,咱们国人总喜欢把事情用桌子面隔成两类,桌子上的和桌子下的。那么我应该做哪些桌子上面的事呢?”Eric 笑了笑问道。
朱弘毅发现Eric 的笑容很是纯真,甚至有点阳光少年的样子,看来这老兄远离纷争已经太长时间了,这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Eric,我说得不一定对,只是看到别人这么做,效果还不错,是不是适合蓝海倒不一定了。实际上桌子上面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作为企业来说,无非是人、财、物。人一时抓不住,可以考虑先抓财和物。我觉得你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钱,也就是资金的管理, 这也应该是董事会赋予你的权力,通过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比如结算中心, 把各分公司的账户掐在手里,这样你就有了主动权了。每一笔资金的流入流出都会受你控制,清楚了‘钱’到哪儿去,也就清楚了‘事’的来龙去脉,清楚了‘事’ 就容易清楚‘人’了,也容易控制一些你想控制的事。其次,可以在公司推行预算管理,尤其是全面预算,说白了,就是立规矩。规矩以内的事都好说,规矩以外的也不要藏在桌子底下,拿出来晒晒。让大家把要做的事说清楚,做明白。而且让大家知道,每一件事情你都是清楚的。这就像马路上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摄像头,不管它开不开,司机都不敢在它下面顶风作案。还有,考虑把采购的管理权收归总部, 集中管理。这样做除了成本的考虑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一部分‘桌子下面的事’抓在手里。我说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做,几步棋走下来,‘钱’和‘事’你都抓住了,‘人’’自然也就容易控制了。”
Eric 半天没有出声,像是在思考朱弘毅的话,半晌才说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呢?”
朱弘毅的目的完全达到了。“Eric,我们眼前做的事不就是最好的切入点吗?”
“你是说信息化?对,以信息化的名义,这是再好不过的切入点了。”Eric 猛灌了一口咖啡,脸上有了轻松的笑容。
在回太原的路上,周晓光大为兴奋,一直听说朱总是个高手,看来名不虚传, 竟然第一次见面就搞定了外方老总。这使他觉得这个项目已经很有把握了,一路上絮絮叨叨地表达着对朱弘毅的恭维。朱弘毅本想好好安静一下,他需要好好考虑考虑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现在看起来没有可能了,他得先解决周晓光。
“晓光,我问你个问题?”朱弘毅耐下心来,望着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周晓光说道。
“领导,有什么指示?您说。”
“哪有什么指示,随便聊聊天,你做了几年销售了?”
“四年多了。”周晓光大大咧咧地说道。
“那你觉得,你卖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朱弘毅不紧不慢地问道。
“卖的什么东西?当然是软件啊。”周晓光对朱弘毅的问题有点莫名其妙。
“卖的软件?你知道中关村一张软件光盘卖多少钱吗,5 块钱!这还是高的, 我们卖多少钱?一百万?几百万?是不是还有上千万甚至几千万的?不还是那张光盘吗?”朱弘毅耐心引导着周晓光。
“那不一样,他们是盗版,我们是正版。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服务,所以价格高点是正常。”
“那我再问你,同样是那张光盘,同样的服务,为什么有人卖几万块钱,客户还嫌贵,有人卖上千万,客户反而觉得物有所值?”朱弘毅觉得周晓光有点笨,不过还是耐着性子启发他。
周晓光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犹豫半天,老老实实地承认道: “朱总,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您说为什么?”
“因为不同的人卖的东西不一样!虽然都是软件,最低级的销售卖的是产品功能,其次卖的是品牌,再往上是卖理念,但是这三个层次都是初级销售做的事。如果这样卖,一辈子都出不了头。”朱弘毅有意无意地把周晓光列入“初级”的行列里了。
周晓光好像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好意思,接着问道:“那高级销售卖什么?”
“高级销售也有几个层次,最底层的是卖价值,其次卖理想,再往上就是卖政治了。你想想看理想应该卖多少钱?政治又应该卖多少钱?所以,看一个销售的好坏,只要看看他卖的是什么东西,就知道他处于什么层次了。”
周晓光显然没太明白朱弘毅的意思,低头想了想,说道:“朱总,我觉得你说的太复杂了,我有点听不懂。不过我认为销售就是搞关系,在咱们中国,把人搞定了,事就成了。想多了也没用。”看来周晓光把朱弘毅将自己列为初级销售有些不满,语气里明显是在反驳。
朱弘毅立刻闭了嘴,没再说什么,他觉得周晓光已经到头了,再说多了也没意义。这样类型的销售他见的太多了,周晓光应该是那种典型“三扣”销售:遇到项目先拼折扣,拼完折扣拼回扣,拼完回扣再拼纽扣。他开始有些担心起蓝海项目了,可是现在也没有别的办法,走一步算一步吧。
朱弘毅有些黯然,默默地望着窗外的山丘,轻轻地叹了口气。要是杨耕在就好了,他肯定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朱弘毅忽然有些想念杨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