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

作者介绍

毕淑敏:当代著名作家,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花手术》等畅销书。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 李银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曾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内容介绍

content is introduced

不错,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但是它对于你而言,又不仅仅是阅读一本书那样简单。 它可以是你阅读起点领路人,也可以是带你深入阅读的引导者,让你深入感受阅读之美,阅读之趣。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阅读是如何走进一个人的生活,影响一个人的生命,看到读书之乐、读书之趣、读书之法; 也可以认识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重新认识一些经典或者热门的作品,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开启一段独特的生命之旅。

图书目录

book catalog
    阅读,进入你的生活就是进入你的生命
    从今天傍晚开始 毕淑敏
    我读到的,是怎样的青春 叶倾城
    读书何用 周东江
    当你无路可走时,书是最好的出路 鲁彬
    读书有法 刘心武
    慢慢走,欣赏啊!汪璟
    阅读史就是精神成长史 郑连根
    念想与忧伤 单占生
    
    茫茫时空,总有人在召唤你
    帕斯捷尔纳克:永不散场的筵席 江汀
    惠特曼:日常生活中的诗人 高维生
    德富芦花:功利之外的世界多么美好 朴素 /
    三岛由纪夫:青春的幻梦与肉体之恋 黄涌
    鲁迅:纠葛在新与旧之间 黄涌
    张爱玲:乱世荒荒,人心孤凉 郑洁群
    萧红:一种干脆、明澈、清晰的疼痛 唐山
    沈从文:时代风潮与弱者的文学 黄涌
    王小波:我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 李银河
    
    一本书,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
    《一个诺曼底人》:不可恶的“恶” 柳鸣九
    《梭罗集》:大自然是心灵的教堂 高维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青春流亡与生命之书欧阳德彬
    《惶然录》:日常生活的精神漫游 朴素
    《乡愁》:探索心灵路径和精神故乡 艾英
    《第二十二条军规》:先开怀大笑,再回过头去盛文强
    《情人》:往事里的命运 郭红
    《守望灯塔》:辗转在现实与梦境之中 艾英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在自我模仿中嗨到不亦乐乎唐山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什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洪晃
    《亲爱的安德烈》:孩子,让我们一起走 遆宇昕
    《陆犯焉识》:把爱镌刻进生命里 杨雅莲
    《聊斋志异》:美哉,狐狸精!钟慈
    

精彩试读

test reading

    从今天傍晚开始毕淑敏

    喜欢文学,是从喜欢读书开始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容易得到的书,莫过于课本了。但读课本的感觉比较复杂,像吃一种奇怪的果子,刚开始品尝时有一点点甜,你可以结识一些新鲜的故事,但这种喜悦很快就会消失。你要学生字,要划分段落大意,要听写,要背诵,加之无穷无尽的考试和考试之后的惨痛记忆……涌上舌尖的就是不尽的酸楚和苦涩了。

    课本常常不是使我们更爱文字,而是更怕它了。我坚信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爱读书的,就像孩子都爱学习说话一样。你看到过一个婴儿拒绝牙牙学语吗?他虽然那么幼小,学的竟是那样执着努力。我猜,他一定在这一过程中,从了解别人和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感觉里,得到奇异而巨大的快意。

    读书是精神的再一次牙牙学语。你可以从他人的智慧里,领悟到更广大的世态和人情。古往今来那些动人心魄的文字,把我们的耳朵拉长了,听到了遥远地域和年代的

    回声;使我们的视力像喜马拉雅鹰一般锐利清晰起来,笔直地穿透尘埃洞察秋毫;使我们生命线的两端射线般的伸延,触及今生今世我们未必能有机遇亲身体验的人类复杂情感深处;使我们的心智丰盈而强韧,迸射出更热烈的光华……

    和热爱成长的婴孩一样,听得多了,你就有想说的愿望。把自己的心语倾吐出来,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相似的感动——我不知道别人是因何而动笔写作的,在我,是因为

    一种孤独赶路的寂寞和对于人生的悲悯关爱。由读而写,由写而读更多的书,是一个散射温暖光芒的圆形轨道,它旋转的引力召唤着我们,每一个时刻都敞开着,接纳热爱者的从容揳入。

    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可以从今天傍晚开始。

     

    念想与忧伤单占生

     

    在不少的时日,有时就因为在常人看来根本就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儿小事,有时连一点点理由都没有,我的心中会时不时地涌出一阵阵忧伤。每当此时,我都会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点开连小孩子都不玩的翻牌游戏,漫不经心地点击那些纸牌,把零乱的牌局整理成四列从AK的牌阵,像是在打理自己纷乱的思绪,也似在排遣那莫名的忧伤。

    我知道,那毫无价值的翻牌游戏根本无法给我带来一丁点儿喜悦,也无法抚落一丁点儿我心中的忧伤。无端地打发掉咔咔作响的时间无疑是一种自杀。

    说实话,我知道心中那浅浅的忧伤是怎么来的。对我来说,财富、名誉和地位的褒损得失都不可能震动我那被风雨磨钝的神经,而对往事的怀想却能轻易撩起我脑海的波澜,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读书生涯。

    说真的,在如今的不少时日,我真想抓住那段读书时光的尾巴。但今天种种琐事以及那浮躁的心态让我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静下心来进入那个时代的读书心境。

    那是一段已经逝去的读书时光,是我对昨日的念想,也是我今日的忧伤。

    当时的读书决不像今天的读书这么实用主义、这么功利、这么被动与难受。当然,对要读的书的选择,也不会像今天这么严格,更不像今天这样趋从时尚。也许,正因为那时读书没有目的,才有可能读出书中的真与美,才可能使读书永远处于创造状态的境界。

    发现贝弗里奇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本书很薄,在学校图书馆被大本大套的科学家传记挤到一个角落里,书的纸张也不好,黄且脆薄。按说,就书的品相而言,它很难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我之所以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在通常的情况下,科学研究比较注意“方法”,而这本书却偏偏命名为科学研究的“艺术”。正是这个不寻常的书名,勾起了我的猎奇心理。可是,一旦翻开那本书,就发现那着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能使人心智成长的好书。

    书中介绍了三十几位曾获各类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追求真理、发现真理的过程、方法,同时也介绍了科学家们的情趣与爱好。科学家们的那超人的意志让我震撼,但更让我震撼的是他们的多才多艺和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在我此前读过的介绍我国科学家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中,科学家们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铁石心肠、不食人间烟火、学识专一、禁绝杂学淫技。而这本书介绍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却与我心中既定的科学家有着绝对不同的面孔、心性和情趣。

    在读这些科学家的故事的同时,我似乎才真正明白了鲁迅“多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两句诗的真意。我也突然明一个事实:科学家和常人一样需要爱,需要激情,需要与艺术女神谈一场恋爱。艺术女神的琴弦与他们心灵的琴弦也可以有着和悦的共振,对亲人的爱与对世界的爱、对科学研究事业的爱本来就是一曲不可分裂的和鸣。

    其实,《科学研究的艺术》给我的启发远不止以上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喜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发现了科学家们在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时的思维状态,它和诗人创作时真正与诗相通并处于巅峰诗性体验时的思维状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直觉”,不仅仅属于诗人,而且也属于科学家。在我们日常经验中,对科学家的思维逻辑性强或者超强这一认识,似乎已成共识,而这共识一点儿也没有错。但是,《科》这本书却告诉我另外一个事实:逻辑思维通过判断与推理可达未知之世界的边沿,却难以解开未知世界的面纱,更难以直接进入未知世界。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巅峰时刻,也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那一刻的思维状态,往往是感性的,是饱含着激情的,是有着诗性澄明的,是飞腾着想象和幻想的诗性思维状态。在此之时,科学家们或者处于一种婴儿般安详的冥想之中,大脑的天空一派澄明,时而又极光闪烁;或者是脑海里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他期待着那在不经意间闪动的蝴蝶的翅膀——诗性的灵光——直觉的呈现。在不少时刻,正是那只蝴蝶的翅膀,在基础坚实、言之凿凿的判断、推理无法抵达的彼岸,翩然起舞。人类生命中的直觉、诗性,这时方呈现出她无可替代的创造性作用。

    贝弗里奇在《科》这本书中,的确重点介绍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判断、推理等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策略。但与其他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的图书不同的是,他用了整整两个章节介绍诗性的想象、直觉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作用。

    正是在这一点儿上,他的识见是一般人没有达到的,或者说没能力达到的。也正是这一点儿,让我对贝弗里奇产生了深深的感恩。因为他为我指出了通往智慧之门的坚实路径。也许,这条诗性的路径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

    因为我看到的所有介绍贝弗里奇这本小册子的文章,都是对贝氏提出的这个最有价值的识见一笔带过,更不用说去重点介绍贝氏识见中的诗性与世界之关系了。但对于我来说,贝氏的见识成了我用来注视世界的一种眼光。

    当许多人为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专门设立诗人馆而感到莫名惊诧之时,我却极度兴奋,感受到了在主题为“以科技为中心的21世纪”的筑波世博会上设诗人馆的深刻意义。这个诗人馆向世界昭示了一个真理:这个世界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无论科技文明已经开辟了多么辽阔的疆域,如果我们要继续走向文明的远方,不能没有诗人的参与。

    也许,正是有了贝弗里奇的指引,我在此后的阅读中才能较为真切地读懂圣琼·佩斯诗中描绘的那种科学与诗互为依托的景观——在科学研究的荒原上,树立着科学家们迎风招展、猎猎作响的战旗,而战旗的前面,在遥远的地平线的那端,嘶鸣奔突的是诗人的猎犬。

    从某种意义上讲,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直接告诉我的并没有那么多。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是一本能够让人成长的书,一本有着无限张力的书。在这本书中,贝弗里奇把他的睿智转化为一粒一粒的核能,这些核能一旦进入读者的心理场,就会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在不少场合,我都向朋友们推荐过这本书,告诉他们这是一本很智慧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可以生成智慧的书。但据我所知,因我的推荐而读了这本书的几位年轻朋友,对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和说辞并不以为然。他们大多认为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有价值的书,但并不像我所说的那么好、那么神、那么奇。

    依从朋友们的要求,在我读到那本书近三十年之后的去年,我又一次翻阅了它。这时,我才发现,朋友们的评价还是中肯的。三十年前读这本书的感觉,在重新阅读之时,已经荡然无存了。说实在的,这种感觉让我苦恼,我不知道自己是更聪明了还是更愚笨了。我不断地揣度这个问题,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这种疑惑根本就不成立。因为我知道,我那些年轻朋友都不笨,个个都比我聪明睿智得多,他们和今天的我读不出我当年的那种感觉,其实是阅读环境发生了变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取向发生了变化。客观地讲,对于今天人们的实用主义阅读,我说不出多少反感的理由。毕竟,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种不以实用为鹄的阅读,那种充满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阅读,甚至是误读,时至今日仍然令我心驰神往。因为那种阅读的确有点儿创世纪的味道。神说,这个世界要有光,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光。这是一种多么神奇多么神勇的伟力。

    在实用主义的阅读大行其道的今日,我似乎才突然明白,那已经成为过去的毫无功利的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重要。没有了功利目的,阅读就是开放着的心智对万花筒式的世界的全方位迎接。可以这么说,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你的心智全面开窍的过程。反之,那种带着明确功利目的的阅读,其过程不但不幸福,而且往往会是满腹焦虑。这时,人的心智基本处于一种闭合状态,哪里开得了窍?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了。

    但是,我也清醒地意识到,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也许,正是因为逝者已逝的绝对和永恒,那个时代的阅读才可能成为我对昨日的念想,成为我今日的忧伤。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对朋友们说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念想,神就真存在;只要还有忧伤,心就没有死。天地存大化,诗人得其真。让我们好好珍惜这念想与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