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作者介绍

彼得•门德尔桑德,世界最顶尖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美国克诺夫出版社(AlfredA.Knopf)艺术副总监,万神殿书局(PantheonBooks)艺术总监。他的设计被《华尔街日报》形容是“当代小说封面中最具辨识度与代表性的设计”。他的作品《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著)获得《纽约时报》2013年最佳图书封面设计。他操刀的著名封面还有《龙文身的女孩》、卡夫卡作品系列、卡尔维诺作品系列等。门德尔桑德同时是一位古典钢琴演奏师和一个经典文学名著爱好者。

内容介绍

content is introduced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你能精确地描绘出某个文学人物的形象吗?安娜•卡列尼娜的头发是什么样的?她的鼻子?她的眼睛?读者常认为,他们是通过作者的细致描摹来想象文学形象的,但事实上,我们很少去具体地构想某个人物的样子。尽管如此,读者依然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鲜活生动的人物与情节。恰恰是那些语言的留白、词汇的交叠、更换不定的语境,给了读者遐想、脑补、再度诠释、共同创作的空间。

图书目录

book catalog
    
                              
                           

精彩试读

test reading

    

    画“画”

    我可以从莉莉•布里斯柯说起。莉莉•布里斯柯——“有着一对中国式的小眼睛和一张皱巴巴的脸”——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一

    位主人公。莉莉是一位画家,整个故事中她一直在画一幅画,画中拉姆齐夫人坐在窗边为她的儿子詹姆斯朗读。莉莉将她的画架立在外面的草坪上,在她作画时,各色人物在房子周围闯进闯出。

    她唯恐被打断,唯恐有人在她专心致志的时候分散她的注意力,想到有人会上前询问她的画,她简直受不了。

    不过,善良可亲的班克斯先生漫步走来,观察着她的作品,问她想用“那个紫色三角形代表什么,‘就在那儿’”。(那其实是拉姆齐夫人和她的儿子,尽管“没人看得出来那是人形”。)那就是母与子——普遍受到尊崇的对象,而这里的母亲还以美貌著称——它们竟可以被简化成一团紫色的阴影,他思忖道……

    母与子:被简化了。

    我们从未见过这幅画(弗吉尼亚•伍尔芙小说中莉莉画的画)。

    我们只是被告知关于它的描述。

    莉莉所画的场景,是要求作为读者的我们去想象的。(我们需要想象两个画面:场景本身以及它被画成的样子。)

    不如就从这儿谈起:从莉莉的画开始,从那些图形、墨迹和阴影开始谈起。这幅画是莉莉对眼前场景的解读。

    我看不见莉莉想要捕捉的场景。

    我看不见莉莉本人。她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难以辨认的神秘符号。

    场景和其中的主人公都模糊不清。

    不可思议的是,这幅画却似乎……更生动了。

    虚构

    “从书中拣出的无数个杂乱无章的念想,涌入了他的幻想。”

    ——堂•吉诃德在他的书房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除了纸上的字)

    我们在脑中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有一个故事

    叫作“阅读”。

    我们都知道

    这个故事。

    这里要讲的

    故事是

    关于“画面”,

    以及“画画”。

    阅读这件事,是一种关于记忆的事。我们阅读时会沉浸其中,愈是沉浸其中,愈是难以在此时此刻用我们的分析思维解读令我们专注的阅读体验。因此,当我们讨论阅读体验时,其实是在讨论过往的阅读记忆。

    而这种阅读记忆其实是一种虚假记忆。

    威廉•詹姆斯把徒劳地内省自己意识的行为形容成“试图飞快地打开煤气灯,看看黑暗是什么样子”。

    例如,我记得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看见了安娜,我看见了安娜的房子……”

    如果我对你说:“形容一下安娜•卡列尼娜。”也许你会提到她的美丽。如果你读得仔细些,你会提到她“浓密的睫毛”、她的体重,甚或她嘴唇上浅浅的绒毛(没错——就在那儿)。马修•阿诺德还评论过“安娜的肩膀、浓密的头发、半睁的迷离的双眼……”

    可是安娜•卡列尼娜长什么模样?你也许会感觉与一个人物角色熟识已久(对刻画得十分精彩的人物,人们会说,“就像是我认识她一样”),但并不意味着你真的在描画一个人物的肖像。一切都无从确定,一切都不甚完备。

    这是警方根据托尔斯泰书中的文字描述,用面部合成软件绘制出的安娜•卡列尼娜的肖像。(我一直想象她的头发比这鬈得更紧,发色更黑……)

    大多数作家会(有意无意地)偏重描摹他们虚构人物的行为而非体貌。即使这位作家擅长描写外貌,我们面对的仍将是一堆支离破碎的零散细节所糅合成的杂烩(作者无法告诉我们一切)。我们便去填补空白,我们给他们添上阴影,我们粉饰他们的形象,我们剔除细枝末节。安娜:她的头发、她的体重——这些只是表象,并不创造出一个人物真正的形象。它们创造了一个人体、一种发色……可是安娜到底长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脑中对人物的素描可比不上警方的高科技。

    我们似乎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来想象人物的形象尽管有些画面似乎是不请自来。

    (这些画面都脆弱不堪,一旦仔细审视起来,它们便会羞怯地撤身而逝。)

    我进行了读者调查,问他们是否能清晰地想象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角色。借用威廉•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一个深受喜爱的人物对于读者来说就如同在心中“描绘”(bodiedforth)出来一样。

    这些读者认为,一部小说成败的关键,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是否栩栩如生。更有甚者表示唯一能让他们喜欢上一部小说的理由就是主要人物能很容易地被“看见”:

    “那您能否在脑子里描摹出安娜•卡列尼娜的长相?”我问。

    “能啊,”他们回答,“好像她就站在我眼前似的。”

    “她的鼻子长什么样?”

    “我没想过;不过现在想想的话,她这样的人鼻子应该是……”

    “等等——我问您这个问题之前您是如何想象她的?难道没有鼻子?”

    “这……”

    “她的眉毛重吗?有刘海吗?她坐立时重心在哪边?她驼背吗?笑起来有鱼尾纹吗?”

    (得是一个多么絮叨乏味的作家才会告诉你这么多人物细节啊。)

    不过,托尔斯泰曾多次提及安娜“纤细的双手”。这个标志性的描述对托尔斯泰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读者发誓说他们能够完完全全地描绘出这些人物,但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能如此。我对此很怀疑,不过我现在想知道的是,我们对人物的印象模糊,是否因为我们的视觉记忆通常都是模糊的?

    我想到一个实验:描绘你母亲的模样,然后描绘你最爱的文学作品角色的模样。(或者:描绘你的家,然后描绘一下霍华德庄园。)你母亲与你最爱的角色两者的“后象”的区别在于,你越是用力想,你母亲的形象就越发清晰。而那个角色的形象却不会那么轻易地显现。(你看得越仔细,她却离你越远。)

    (这其实让人释然了。我给一个虚构人物强加上一张脸孔时,并没有达到认知的效果,反而是一种失调。我最终想象出的形象是一个我认识的人。于是我想:那不是安娜呀!)

    最近我在读一本小说时曾以为我清晰地“看见”了一个人物,一位上流社会的妇女,长着一对“分得很开的眼睛”。当我随后细细审视自己的想象时,发觉我想到的其实是一位同事的脸嫁接在我祖母的一位年长朋友的身子上。这景象若是定睛一看,恐怕并不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