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人读过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看过《四世同堂》电视剧,听过骆玉笙老先生那带着京韵大鼓唱腔的《重整山河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似仍在耳畔响起,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以多种形式被搬演上荧幕、话剧舞台,著作本身早已超越了纯粹文学的领域,上升为一部展现抗日战争全过程的抗争史。它既是北平抗战的缩影,也是全中国抗战的缩影。
1937年“七七事变”一声枪响,将中国人民拖入了黑暗的深渊,长达八年的抗战,水深火热的生活,不管是大人物、小人物都不能置身事外。在这其中,也包括老舍的妻子胡絜青和他的三个孩子,亲身经历了国亡家破的惨痛。1937年,妻子胡絜青受老舍嘱托,带着3个孩子返回敌占区北平,侍奉老舍年迈的母亲。1942年,老人病故,胡絜青带着三个孩子,可以说是劫后余生般的,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返回老舍身边。就是这段出生入死的遭遇,成就了老舍先生的这一长篇巨作《四世同堂》。就连老舍先生自己也说:“你这回九死一生地从北平来,给我带来了一部长篇小说,我从来未写过的大部头。”
所以说文学创作都是有其社会依据的。《四世同堂》更是如此。也许很多人已经熟谙《四世同堂》中的每个人物,如最初固守常规、对国家大事的漠然,最终也不甘屈服,开始反抗的祁老爷子;在痛苦矛盾后最终选择留在北平,却身陷囹圄的祁瑞宣;充满革命热情的祁瑞全……正式通过这一系列小人物,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成功地刻画了大难来临,普通民众对现状由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到逐渐觉醒、起而抗争的过程。自卢沟桥“七七”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为止,中国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抗日战争打醒了北平人,打醒了中国人。面对那样一个穷兵黩武的侵略者,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温良恭俭让怕是不能感化这些军国主义者的,必须团结起来斗争。我们并不崇尚武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上,习主席做出裁军30万的决定,这就是对和平的承诺。
《一腔无声血》正是以《四世同堂》小说原本为切入,为这样一部文学巨著做出了史实的全面解读,将抗战细节化,更深度剖析了祁老爷子、祁瑞宣等一系列人物的转变。抗战开始时,首先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北平市民。日本人采取“以战养战”的政策,大肆掠夺北平和华北的各种资源,这些关乎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使人民陷入啼饥号寒的境地。至1938年底,北平多数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别的不说,正所谓人口,有口每天都要张嘴吃饭,可是他们每天吃的是什么呢?沦陷初期是粮价暴涨,相声演员常宝堃先生在讲到几毛钱一袋的面粉时,说到当时用的是“牙粉袋”,到后来已经无粮可卖,吃的都是混合面粉。当时的《新民报》恬不知耻的说法:“将五十四种杂粮混合磨制,质虽复杂,但营养资料异常丰富。” 名字很好听,说的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杂和面的感觉。看看这混合面下肚后的反应就知道了:难以下咽,下肚后腹痛拉稀,大便干结,甚至有的因此患上了胃肠病,更有甚者实用致死。这就是北平人民生活困苦的一个血淋淋的写照。
再说日军对北平的践踏,使北平完全处于恐怖气氛之中。但从日军所采取的的各项惨无人道的手段便可见一斑。抢棉、抢粮、抢煤、抢钢铁;控制舆论,毒品滥用,滥杀无辜,黑暗囚牢,残酷暴行,训练特务,制作瘟疫,从字面上已经令人毛骨悚然,单说其中两例:黑暗囚牢和制造瘟疫。坐落于今五四大街上的北京大学红楼,日军在侵占北平后,在此设立拘留所。就是这样一个文化阵地,曾关押张东荪、邓之城、侯仁之等知名教授。在原本医疗手段低下的社会,瘟疫是直接和死亡画等号的。更何况是人为的制造瘟疫。西村部队,这几乎和日本731部队齐名的细菌战部队,散播病毒和细菌,戕害中国人民,造成华北地区数十万平民死亡,这一数字商不包含军人的死亡数字。动辄实行“消毒”,《四世同堂》中钱先生最后也是被军医诊断为传染病,下令“消毒”。
在这样恶劣、残酷的环境下,中国人经过了炼狱般的痛苦,不悲观,不绝望,不单纯是鲁迅先生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