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故事里的科学院,恍若世外桃源。也许人的精神和灵魂只有在被知识净化后,才能葆有如此的质朴和纯粹。华罗庚、陈景润、童弟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大家,在萨苏笔下,如邻家长辈一般宽厚可亲,逸闻旧事信手拈来。
萨苏的父亲是中国科学院里的科研人员,且为华罗庚亲自出题面试取中。虽然萨苏和小伙伴们自幼在科学院大院里长大,但如果你认为他们都是一本正经的“小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萨苏的童年并不孤单,而且还玩儿出了专业水准。
科学院的宿舍是平房,一到夏天满院子蛐蛐儿叫。院里的十几号男孩子,谁都忍不住抓一两只来比画。斗蛐蛐儿都是公的,有些抓不到的,就琢磨用母蛐蛐儿来充数。这本来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但居然有人调和出一种化学药水,往母蛐蛐儿头上一抹,那蛐蛐儿立马一反常态,张牙舞爪,百战百胜。连遗传所的老教授也被卷进了“战争”,眼见公蛐蛐儿被一个“大姑娘”逼入死角,落荒而逃,老教授也只能大呼“不可思议”。
“陈景润走路撞树”“张广厚吃馒头蘸墨水”等经典段子,让常人以为科学家均是一些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夫子。其实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生活能力超越常人的大有人在。比如搞信息论的杨辉文,分筋错骨手内外兼修;人称中国硬件大王的万加雷先生,火车上一副扑克牌玩得几个骗子几乎“乌江上吊”。就连买瓜他们都能有特殊的表现,王元先生和太太围着瓜棚挑西瓜,大瓜三块一个,小瓜一块一个。买哪个更划算?王元算开了账:吃瓜吃的是容积,不是面积。那小瓜的半径是大瓜的三分之二稍弱,容积可是按三倍平方算的。小的容积不到大的30%,当然买大的赚……接着一通立体几何,让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
书中人物个个是学界精英,享誉国际。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的功绩只有获奖证书上的一行字,中国人在外国同行面前的一个微笑。没有人见到他们怎样在深夜、在妻儿睡下之后,悄悄打开昏暗的灯光,拼写一个个算式。更没有人知道,在那一扇扇彻夜长明的窗口后面,深藏着多少不人知的泪水和凄凉。
很多人还都记得《甲方乙方》,一部让人百看不厌的贺岁片。片子最后那段夫妻的故事,原型就在中国科学院。
现实中的丈夫是国家核试验基地的军官,妻子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从结婚以后,丈夫就去了青海。妻子生了一子一女,直到孩子20岁,他们始终没有一个家。终于有了新房的时候,妻子被查出得了肝癌。深秋里,消息传来,妻子撒手人寰。医院楼梯的拐角,丈夫蜷缩在一处泣不成声……
树高千尺却无法荫蔽自己最心爱的人。读到此处,不免心有戚戚。也许只有身居其间,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欢乐和痛楚。
萨苏《高墙深院里的科学大腕》从着手创作到出版面世历经10年。“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此去经年,回首来处,记忆里留存的多是温暖和欢笑。但在笑声的背后,那份沉淀在科学院人骨子里的要强、勤奋和崇高,于普通人却只可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