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京韵出版文化 迎四方读书达人

编辑: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发布时间:2015-09-29 15:07:56

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站着翻阅也不觉得累(本报记者 韩东 摄)

(记者 李靖璇 王坤宁)一排排鎏金铜钉镶嵌其中的朱漆大门对开,中间黄色主基调影壁造型书写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8月25日上午9点,在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太原主会场内,模仿北京四合院大门建筑布局的北京馆大门,迎接四方读书人。

展示学习最佳平台

“书博会是我们出版界一年来的整体出版成就展示。每年一次的全国书博会体现着行业的整体水准和专业水平,各家出版单位纷纷携带各自精品、特色图书参展,也为我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沟通平台,同时也方便我们了解其他出版社的图书品种,避免‘选题撞车’。”书博会开幕当日,一大早就来到自家展位前“看摊”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社长于华刚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对于北京馆的整体布置,于华刚点评道:“从布展设计、陈列图书到展馆内红黄主色调的搭配,都凸显出浓浓的京味儿,也很好地展示出北京出版业的整体风貌。”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有不少心仪的图书

“书博会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总经理丁俊松表示,通过书博会这个平台,在展示公司产品的同时,还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分销商交流沟通。丁俊松说:“这是公司产品的策划思路。书博会有这么多出版社的产品展示,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同时,来了这么多的发行商,可以把我们的一些重点产品的营销规划和大家进行交流。”他告诉记者,他们策划的新书《央企品格》被多家经销商看好。

在北京出版集团经营管理中心主任朱宁看来,从行业沟通、交流的角度来看,书博会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平台。“相较于往年,今年举办的时间在下半年,更加方便我们对于全年图书出版品种的展示。在图书品种的选择上,我们也从服务读者的角度考虑,携带了不少在书店里看不到的图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展区的参展企业都把书博会当作一次学习交流的好机会。截至9月26日,整个北京展团达成合作意向近3000万码洋。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近2600万码洋,除此之外,另有100余家订货商前来产业园展区洽谈合作项目。五洲博尔公司在接待洽谈客户时,没有盲目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充分考虑到自身产品的特殊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发行渠道和模式,因此拒绝了近10家订货商的合作意向。

古籍经典最受青睐

在熙熙攘攘的北京展区内,记者观察到,在有关国学经典、中华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展台,前来买书及咨询的读者络绎不绝。在中国书店出版社的展位,最醒目的莫过于“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学图书”专题展区,《红楼梦(程甲本)》《红楼梦(程乙本)》《胡适与红学》等整齐陈列其中,引得不少读者驻足翻阅。今年76岁的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王华亭高兴地对记者说:“正打算买几本红学方面的书籍好好研究,就在这里碰上了。”计划天天来逛书博会的他,第一天就收获满满。“这套《红楼梦(程甲本)》是我们在2012年收购的,非常珍贵。”于华刚向记者介绍,中国书店出版社通过影印出版珍贵古籍丛刊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读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有独特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珍贵古籍。

9月26日下午,记者从中国书店现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他们的很多红学图书已经销售一空。“没想到山西人民有这么高涨的阅读热情,我们这次带的书少了,像《瓷绘全本红楼梦》已全部卖完。”据介绍,艺术、图画及书法类图书也非常受现场读者欢迎。“定价3600元的《十竹斋笺谱》,我们就带了2套,25日当天上午就卖完了。书博会前两日,我们大约卖了150部图书(丛书)。”

 一位老人正在为自己的红学研究搜集相关图书

而在北京崇贤馆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展位,展示的《水浒传》《传习录》等大部头“崇贤善本”系列丛书也吸引了不少感兴趣的读者。北京崇贤馆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白剑峰对记者说:“我们这套书旨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针对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特点,对古籍善本重新进行编排,其中既有原文,又有译文,同时还有批注,并以不同字体进行排版,方便阅读,读者反响非常好。”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学图书”专题展吸引读者驻足翻看

对于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典籍类图书,来逛书博会的“80后”“90后”是否同样感兴趣呢?从崇贤馆的“巾箱本”系列图书的现场热销中便可见一斑。“我们今年年初推出的这个系列,目标读者就是现在的‘80后’‘90后’,向他们普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白剑峰告诉记者。而就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一位来自山西大学的大二学生买走了一套《三字经》(巾箱本)。“我们这两天现场销售了1万多元,展示的书快被读者买光了。”

惠民文化举措多多益善

面对品类繁多的图书,很多读者均是有备而来。今年63岁的梁慧琴和老伴推着1岁半的小孙女思思来逛书博会,从早上8点半就排队等候进场,10点才进场的她和老伴径直奔向首选目标——北京馆。她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奔着这儿现场销售的中国书店的古籍书来的。虽然因为入场‘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但是看到这么多的图书,觉得刚才的等待值了。”

“这是山西第一次举办这样全国性的图书展会,心里真的很期盼,一想到能在家门口看到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真的感觉很幸福,尤其是对于我们爱读书的人来说。”家里拥有上万册藏书的梁慧琴告诉记者,“书房、地下室都摆不下了,回头得单独为这些‘宝贝’准备一套房子。”她指着怀中的孙女说:“就连她每晚都要听绘本,已经养成习惯了。真的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够多在家门口举办,既让我们这些爱书人买书更方便,更让我们这座城市书香四溢。”

67岁的退休教师李凤荣自打从收音机上听到书博会要举办的消息后,就与好友邓文富相约一同来逛逛。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展位前,他拿起一本《中华典故》对记者说:“我就喜欢看历史、文学方面的图书。”当被记者问及对于书博会的印象时,他爽快地说道:“这样大型的图书展会,真是惠民利民更便民,让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来自全国的各式各样的图书,真是一饱眼福。”而站在他身旁的邓文富也表示:“对于这样的展会,举办再多都不嫌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