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区:抗战主题图书尤抢眼

编辑: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发布时间:2015-09-16 15:32:55

抗战主题图书成为北京馆一大亮点。本报记者 韩东 摄

海图会北京展区人头攒动。本报记者 韩东 摄

在北京展区,各类少儿读物、立体书使小读者黏住座椅不离开。本报记者 李婧璇 摄

 □本报记者 王坤宁 李婧璇

《吾血吾土》《战争启示录》《北平硝烟》《北京抗战图史》《一腔无声血:从〈四世同堂〉看沦陷时期的北平》《地火燃九城:抗战时期中共北平地下斗争》《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课程学习绘本》……9月12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走进位于美术馆一层的北京展区,一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图书成为海图会一大亮点。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出版园区”)5家企业及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江右翰墨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共同组成北京展区。出版园区副总经理李超介绍说,本次交易会为抗战主题图书设置了专门展位。“胜利日阅兵之后,这也是纪念抗战胜利的一种特别方式。”

在该展位处,72岁的厦门大学退休教授廖淑勇手捧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一腔无声血:从〈四世同堂〉看沦陷时期的北平》,津津有味地读了近20分钟。他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我喜欢读老舍的作品,尤其是《四世同堂》。这本书不同于历史教科书,它将经典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解读相结合。我觉得,这本书会有更广泛的读者群。”

立足北京 放眼全国

“立足北京,连系津冀,放眼全国”,是北京出版集团抗战主题图书的鲜明特点。在这些图书中,反映当年北平地区、平津冀地区和全国抗战史的品种着实不少。

在反映当年北平地区抗战史的作品中,记者发现,有学术著作、通俗政治读物以及长篇报告文学,如《北平抗战简史》《平西抗日根据地历史》《全民族的抗战起点——七七抗战》《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北平抗战史料选编》《国际视野下的战时北平》《北平抗战中的100个瞬间》《北平硝烟》《烽火连天的京西抗日岁月》以及画册《北京抗战图史》等,这些图书将一个完整的阅读平台有层次地提供给读者,既讲了北平城里的民不聊生,也讲了平郊八路军的浴血杀敌,还讲了国际社会对战时北平公正而独到的观察分析。

与此同时,在宏观方面,有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写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北平抗战专史;在中观方面,有对卢沟桥事变整个过程和北平沦陷后水深火热生活状况的深刻揭示;在微观方面,有用亲历、亲闻等方式记录下来的出自当时身在北平者之口的400多篇回忆录,反映了官员、军人、学生、市民、农民等各阶层人士丰富而独特的感受,再现了日寇铁蹄下人民的屈辱和抗争,其中展示了大量真实的细节。

北京出版集团编审杨刚向记者介绍说,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视角策划反映北平抗战史的选题,可能对读者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思考三地的协同关系有所启发。他举例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一书用翔实的史料,全面评述了1937年到1942年期间,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在今天的京、津郊区大部和河北省内东北大部地区,为驱逐日寇而战胜艰难曲折,从困苦失败中不断走向胜利的光荣历史。入选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的《证据:日本侵华暴行调查档案全编(京津冀卷)》,第一次以零次文献(指未经任何整理加工、没形成正规载体的文献)的形式,收录了762份记录日寇在京津冀地区所犯罪行实证的历史档案,并附有释文。“这部作品提供的法律性史料的可采信程度,远高于同类题材的回忆录,为控诉和清算日寇侵华罪行,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铁证。”杨刚说。

品种丰富 图文并茂

从展示的图书看,北京展团展出的抗战主题出版物,在作品形态和内容角度上,可谓多种多样,图文并茂。

在北京展区,记者看到,有学术著作《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中国抗日根据地发展史》、长篇小说《战争启示录》、通俗政治读物《百姓,也有抗战故事》《一腔无声血:从〈四世同堂〉看沦陷时期的北平》、纪实作品《地火燃九城:抗战时期中共北平地下斗争》以及图文书《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课程学习绘本》,更有画册《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画册》。

值得一提的是,《铭刻:中国抗日版画纪年(1931-1945)》是一部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的作品。该书收录了14年抗战史上我国画家创作的抗日题材版画作品约500幅,其中包括直接反映抗击日本侵略者内容的版画,还有反映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将士形象等与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作品,是迄今收录最为全面的抗日版画集。而《醒狮:跨越时代的卢沟桥》一书,记录了北京这座独一无二的卢沟桥,以及新时代下这座桥的“醒狮”精神。该书堪称是一部纸上的卢沟桥纪录片,书写了这座桥建成后800多年间,作为一种象征被铭记的人、事、物,它的艺术价值、文化底蕴、抗战风云及其历史象征意义,它与北京、中国的精神纽带,与“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一新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