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出版商积极掘金听书市场

编辑: | 发布时间:2015-12-08 09:35:31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林 致  

日前,国内家庭教育信息平台“工程师爸爸”创始人兼CEO李文华公布了2015年儿童听书的相关大数据及分析。据悉,该组数据由工程师爸爸数据挖掘小组完成,累计覆盖用户超过1800万,累计覆盖33个省市地区,累计超过31亿次独立播放数据,多维度呈现中国儿童听书现状和趋势。数据表明:目前的国内听读教育呈现低龄起步特征,将近80%的家长在孩子3岁前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听读习惯,但是6~10岁孩子家庭才是音频故事的付费主力,到了12岁后听故事的儿童数量陡减。所有儿童内容以儿歌故事最受欢迎,男孩听书用户低于女孩听书用户,但男孩家庭的付费比率更高,为女孩家庭的1.36倍。由于教育资源相对更为丰富,选择更趋多元,上海和北京的听书指数位于全国前8名之外,河南、广东、江西名列前3名,上海排第10名,北京排第12名。最舍得为孩子购买在线听书的家庭,年支出在1000元以上,听书付费地区的前3名依次是:上海、北京和江苏。听书时间方面,周一、周六和周日是故事播放高峰,周末的播放流量大约是工作日的1.2倍;故事播放时段呈现稳定,意味着儿童生活方式存在巨大的听书需求。  

可以说,“阅读”在当下互联网新媒体的时代,已经不是单纯使用眼睛的行为,而是多维度的内容体验。少儿读物从属性上天然具有“听”特质,将纸面的阅读转换成为多维的听读方式,容易和使用者的阅读体验相匹配。从产品衍生角度出发,“听书”模式是将原来常见的书配光盘的形式转换成平台传送内容的形式,降低了图书整体制作成本,也减少了运输中的产品的破损几率。  

平台类型:运营商+自媒体  

据记者调查,目前数字出版平台主要分为三大运营商和互联网出版公司两大阵营,听书平台也不例外。三大运营商拥有巨大用户基础,通常说来,听书业务参照其成熟的手机阅读运营业务,更容易推广。互联网公司则主要分为微信自媒体类和APP类。微信自媒体类像“凯叔讲故事”,借用有声读物带动纸书的热卖,日活量已十分可观。APP类相对更多一些,有专门针对幼儿的听书平台,像工程师爸爸、宝贝听听,还有综合类的听书APP像“懒人听书”、“喜马拉雅FM”等都开辟有单独的儿童板块。  

据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数字中心总监邹永强透露,目前该社听书产品已接入三大运营商平台,包括中国移动“咪咕听书”、中国电信“氧气听书”以及中国联通“沃阅读”。尤其是在中国移动“咪咕听书”平台进行内容开发。除腾讯旗下“小小Q”听书与长江少儿社合作较早外,其他互联网公司运营的听书平台目前还在接触中。记者联系接力出版社数字出版部龙振宇时,他表示,接力社从2014年开始逐步与听书平台开展合作。目前社里已与“工程师爸爸”、“宝贝听听”这类专注于儿童领域的听书平台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与“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平台的合作也即将展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从2012年就开始进行了有声书数字出版物的成系列制作,2013年开始在APP上进行相应电子出版物的销售;2014年浙少社和大连东软云观建立战略合作,已在“哪吒看书”平台上推出“浙少社专区”;在国内微信有声读物平台厦门“乐阅读书”微信平台及相应的APP中推出并销售有声内容。  

连载最受欢迎 UGC 内容潜力大  

根据不同听书平台资源侧重和用户群的不同特点来授权相应有声读物是出版机构应首先了解的事情。实际上,从国内少儿出版商与听书平台的合作情况看,已经有了不少的尝试。据记者了解,目前,除了浙少社、接力社、长江少儿社,北京师范大学音像电子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都与相关听书平台有合作。  

综合分析听书平台的产品下载情况,下载量排名靠前的大多是连载故事,连载故事的某一集或某几集上畅销榜的情况也较为常见。接力社方面的反馈是,像《我是夏蛋蛋》《猫眼小子包达达》《哈皮皮快乐成长》等系列,本身图书就卖得不错,很多用户会下载相应有声读物来听。此外像《特别狠心特别爱》《管好自己就能飞》这类有关孩子成长教育的有声读物也很受欢迎。长江少儿社听书产品线重点打造的是低幼和少儿幻想两个重点分类产品。其中,低幼类产品以童话、幼儿科普读物为着力点,少儿幻想类产品以《兽王》《再生勇士》《最后的王族》为代表,部分内容采用广播剧形式演绎,《兽王》《再生勇士》多次获移动听书平台首页重点推荐。此外,“365天天经典”系列和“名家导读”系列等优质内容也很受市场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听书市场自2014年底进入高速发展期,用户渗透率逐渐扩大,听书资源除了版权内容外,更产出了一批平台内部的UGC内容(原创内容)。比较典型的是,在工程师爸爸平台收费下载量第一的是少儿版《西游记》(酷听制作),在该平台一年销售额达10万元。  

收益仍有大空间  

据记者了解,由于听书市场刚刚起步,听书平台,尤其是非运营商公司,通常会为出版机构提供较为完备的优化打包方案。而从平台本身的发展看,目前运营模式有按下载量付费、买断、预付加分成付费几种类型,以季度为周期进行结算为主。尽管眼下的听书市场“免费餐”仍是主流,但付费阅读的趋势也慢慢显现,比如“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多家听书平台都有优质内容的订阅收听。可以说,不论是平台方还是出版方,获益空间颇为可观。

据邹永强透露,长江少儿社目前与中国移动平台已上线1000多小时少儿类音频内容。在中移动听书平台上,除按照传统模式运营儿童听书内容外,该社还组建了“宝贝听书”工作室,通过包月方式为少儿用户提供音频内容;此外,该社还与中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运营“宝贝听书”APP。值得关注的是,该APP整合长江少儿社及其他少儿听书内容提供商内容,将通过长江少儿社的合作幼儿园、合作分销商等地面渠道进行推广。长江少儿社除可获内容分成外,还可获得渠道分销补贴分成。  

2015年,国内智能硬件行业发展迅速,不少业外企业嗅觉敏锐地发掘儿童音频在各类智能硬件上的应用可能,积极展开故事内容与智能终端的合作,利用智能终端的新兴功能渗透到儿童家庭的故事应用场景。比如,通过微信进行聊天的智能公仔,能让加班的父母或远在外地的祖辈为宝宝发故事并即时对话;图书贴上NFC卡,与之触碰后即可有声朗读的智能音箱;无需通过电脑储存、通过云端即可选择内容进行播放的投影仪……即使在整个音频平台行业未见明显盈利模式的现状下,一拨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都在积极投身其中。  

听书产品对于少儿用户来说,本身具有价值独立、需求稳定的特点。除了“付费习惯”这个大环境需要慢慢培育,出版商涉身其中更需注意,听书产品运营,跟图书运营一样,也需要关注质量、发行等因素。独家音频、名家演绎、特殊音效、广播剧改编二次演绎等,都是增强听书产品价值感的途径;同时,听书产品内容更新必须快速、持续,辅之以图书、故事机等硬件产品,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增强出版社品牌凝聚力。